但政府真的贏了嗎?也不見得。政府超常的外彙儲備,帶來了吃不了兜著走的一連串問題。比如超常的美元債權,背後是印錢購彙和貨幣發行的超常。而貨幣的超發,又成為國內泡沫與通脹的源頭。比如超限發鈔,造成了過度借貸、過度負債、過度投資、過度出口、過度開發、過度建設等更多失衡。這其中最大的失衡,是出口的商品實物惠及了美國人,賺回的美元又借回給了美國人。留在國內的,隻剩下超發的紙幣和飆漲的物價,誰贏了?
再說地方政府的8221家融資平台。前邊說到,這些帽子公司是政府向銀行借債的專業戶。地方政府的舉債總額暴增3年,自2008年前的2萬億暴增至13萬億,成了“過大而不能倒”的欠債巨無霸。什麼叫欠債的“過大而不能倒”?就如當年我剛下海時,有朋友嫌我貸款太少,給我支招說,你應該學大款:“貸它1、2個億,下海遊泳銀行都怕你淹著,都會派人保護你!”說實話,“過大而不能倒”,不過是債務人用巨債劫持了債權人的一種偷錢搶錢遊戲。
投資為什麼會蛻變為投機?因為“所有投機性投資潮的共同特點,就是用於投機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為什麼借來銀行的錢更容易造成風險?因為,假如我是個聰明的窮光蛋,那麼,哪怕借來10億,哪怕1年還款,哪怕利率極高,對我也很劃算。我可能賺大錢,也可能賠的精光。我隻管聽天由命:或者發財了,或者破產了。反正我穩賺不賠,破產的隻是銀行。”(克魯格曼語)那麼,再問一句,為什麼投資能夠蛻變為投機?因為國有銀行有協同共謀。國有銀行為什麼能協同共謀?因為國有銀行本身就是把民間儲蓄轉化為政府投資的工具。這個劫財遊戲玩下來,結局也不新鮮,曾經一再重演。什麼結局?就是:最終賠錢的輸家,隻能是深受負利率與通脹之苦的廣大儲戶。而唯一的贏家,仍舊是“借貸低成本,資產高收益”的食利集團,是不?
總之,財富的巧取豪奪遊戲,已經玩成了以權斂財遊戲。贏家的通吃變本加厲,輸家的苦衷則有增無減。錢印多了,票子毛了,貧富分化加劇了,這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既是泡沫繁榮與泡沫複蘇的種子,也是它的果實。持續通脹的後遺症顯而易見,你一目了然:物價高成了消費低的主要原因。家庭購買力疲弱,低收入階層返貧。一句話,市場雖然退燒了,但連年高燒的中國經濟很受傷,激素的後遺症才開始顯現,誰也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