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傷至少需要8年(1)(1 / 1)

養傷至少需要8年

任何經濟體,僅靠高投入而不注重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就容易形成泡沫經濟,遲早要進行大規模調整。

--保羅?克魯格曼

與拔苗助長的繁榮是泡沫繁榮一樣,抄近道的複蘇也不是真複蘇。泡沫複蘇不是真複蘇,而是“詐和”。格林斯潘有名言曰:泡沫隻有在破滅後,才知道它是泡沫。所謂退潮後才看出誰在裸泳,所謂出水才見兩腿泥,說的就是“詐和”。衰退是對高漲的報複,大落是對大起的糾正。什麼叫報複?什麼叫糾正?都是指衰退不可抗拒,“詐和”是虛假複蘇。衰退既是周期性調整不可或缺的階段,也是結構性調整必不可少的代價。之所以說不必害怕衰退,是由於沒有衰退,就不會有真正的複蘇,“詐和”不是真複蘇。

上述邏輯,如果換成大家熟悉的語言來表述,那就是:早知現在,何必當初--現在想要避免大落,當初怎麼沒防住大起?當初沒能防住大起,現在也就防不住大落了。為什麼?還是開篇那句話:大起與大落像上坡與下坡那樣,是同一條路--你害怕衰退,必先害怕高漲才行,你當初不怕高漲,現在也別怕衰退,對不對?8年來經濟一燒再燒,你不但不撤火降溫,還一個勁兒地添柴助燃呢。如今已燒了8年了,你還不願降溫嗎?

衰退有必然性,在於發動機要換擋,減速與放緩是必不可少的。市場發動機的換擋,就是轉換增長方式。投資驅動的增長不給力了,不得不換成創新與效率驅動的增長。過度投資、過度出口拉動的超速擋不給力了,不得不減速下來,換成更給力的內需拉動檔。發展方式轉型,就是發動機要換擋。僅憑常識你也知道,任何發動機換擋,都無法踩著油門加速進行。你要係緊鞋帶,都要止步、蹲下身來才行吧?但許多官員偏好長盛不衰,一廂情願,癡心不改。一心追求大起,他們就怕大落,在我看來,頗像男人執迷於持久堅挺,持久擴張,很難認同該調養了,該充電了,該接受市場順其自然地調整了。其實呀,打死我我也不信,哪個用過激素的男人,沒有短期亢奮之後長期疲軟的切身感受?

總之,激素療法失效了。決策層原本預期的那個“加印貨幣→強化投資→促進就業→增加收入→擴大內需”的療效失效了,調控的政策目標落空了,所期待的良性傳遞鏈條逆轉了。逆轉成什麼了?逆轉成一個“貨幣超發→投資過度→通貨膨脹→消費萎縮→失業增加→收入下降→內需不振”的劣性傳遞鏈條了。這個負麵療效的出現,的確是決策者始料未及、事與願違的。一個負麵傳遞鏈條一旦形成,無論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經濟麵臨的隻有降落與著陸這一個選擇,我們麵前隻有減速、調整、休養生息這一條路,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