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性衰退的來襲是一場大規模調整,不是一小段結構性調整的插曲,也不是一個短暫不景氣的循環周期。這是33年來依賴投資與出口的增長方式的謝幕,也是轉向內需增長方式的揭幕。這個改弦易轍的轉軌,需要與以往“超常規,跨越式”的高投入方式作徹底告別,也需要與低成本/高增長的好日子作徹底告別,更需要與投機與浮囂的風氣作徹底告別。發展方式的轉換,需要沉靜下來創新技術與提升效率,更需要檢討、反省前33年的成敗得失,啟動政治改革以突破製度性障礙,驅動經濟早日複蘇。
總之,告別了治標不治本的激素療法,一個不可抗拒的大規模調整變革周期到來了。你問這個調整周期需要多久?我的回答是:至少8年!不長不短,叫做朱格拉周期。為什麼調養至少8年?因為2003年以來變本加厲的透支與擴張持續了8年以上,因而養傷、補償也需要8年。說具體一點就是,8年來形成的資產負債需要時間清償,8年來過度投資形成的資產泡沫需要時間降解,8年來過度出口形成的過剩產能需要時間消化,8年來超發貨幣形成的通貨膨脹需要時間吸收。因而,這個周期會長達8年以上。由於其特征類似於法國經濟學家克裏門特?朱格拉發現的投資盛衰周期,所以,我們簡稱為朱格拉周期。
經濟學家發現的周期波動,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3年1輪的短期庫存衰退,叫基欽周期;8年1輪的中期投資衰退,叫朱格拉周期;17年1輪的長期建築業衰退,叫庫茲涅茨周期。國內30年來有過3次大波動,每次都不少於8年,每次都與朱格拉發現的投資盛衰周期相似。第1輪周期的峰頂是1985年,穀底是1989年;第2輪周期的峰頂是1993年,穀底是1999年;第3輪周期已有2003年、2007年、2009年3次越來越高的峰頂了,穀底也姍姍來遲,可能是2016年吧?
人們常說要避免硬著陸,爭取軟著陸,似乎軟著陸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次優選擇。一般說的軟著陸,是指主動調整,用避免危機的主動調整實現順滑轉型。而硬著陸,則是指被動地等“靴子落地”,發生深而短的衰退。所以說,與短而深的衰退相比,軟著陸是淺而長的衰退,也不見得代價一定更小,成本一定更低。為什麼?因為危機就是轉機,拒絕順勢而為的主動調整,把短痛拖延成長痛的,恰恰是害怕開刀的保守療法,容易把急症拖成了慢性病。用謝國忠的話說,是把外傷捂成了內傷。軟著陸不痛不癢,改革被一拖再拖。硬著陸摔疼了,改革可能會大刀闊斧呢,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