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2009年的救市,躲過了2008年的硬著陸,卻躲不過2011年開始的軟著陸,對吧?但2008年那次,如果敢於借硬著陸之機開啟改革,也許代價比現在低,複蘇比現在早呢,對不對?所以說,長痛有時不如短痛,軟著陸不一定比硬著陸更合理--比如,軟著陸需要8年,硬著陸3年也能破釜沉舟地解決問題,你選哪一個?--假如泡沫隻能破裂,靴子必然落地的話,情形恐怕更是如此。總之,要麼,你要經曆一連串小而緩降的衰退;要麼,你要經曆一次大而陡降的衰退。你不可能兩個都能逃避過去。為什麼?因為曆史規律和市場法則不是這樣的。
過熱與轉冷的盛衰周期,相當於人的“一頓吃傷,三頓喝湯”。曆史上,美國與歐洲的投資盛衰周期,總是交錯的。美國投資上升時,歐洲投資下降;但共同點是,所有行業衰退的起點,都起始於建築業高潮的結束,建築業的衰退周期遠遠長久於製造業。如今,中國與美國的周期也是交錯的,美國開始複蘇,中國開始衰退;但共同點仍舊一樣,兩國的衰退也都起始於建築業高潮的結束,比如中國的投資下降,製造業下降,消費下降等,都起始於房地產與政府基建的退燒,對不對?
以上是周期性調整。說到結構性調整,更需要付出撥亂反正的大功夫。為什麼?因為經濟結構豈止是失衡,簡直都已扭曲變形了。先不說產權結構上的國進民退,國強民弱,也不說分配結構上的國富民窮,東富西窮,城富鄉窮甚至官富民窮,就說產業結構上建築業的一業獨大,房地產的一花獨放,造成了市場失血,造成了產業空心化,明擺著是個嚴重的扭曲變形。國內建築業的產業占比,高達40%以上。因而,建築業成了領軍各個產業的帶頭大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也變得“過大而不能倒”了。可以說,周期調整之所以緩慢,是因為矯正結構太過艱巨;因而,周期調整的實質,其實還是結構的撥亂反正。
說到結構調整,歐美需要糾正的,是過度借貸,過度消費;中國需要糾正的,是過高投資,過低消費。但雙方的互為交錯,又是互為因果的。比如西方的過度消費,與中國的過度出口、過度投資是相輔相成的,對吧?又比如,西方的過度借貸,也是與中國的過低消費、過度儲蓄相輔相成的,對不對?所以說,市場全球化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也跨出國界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結構,既然又耦合又錯位,那麼,國內的結構調整,也不得不與西方的結構調整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