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適度容忍腐敗”的論調曾信口雌黃,說“公共投資中的貪腐,並沒有人直接受害”,這簡直是昧心之論。且不說納稅人的血汗錢進了弄權貪腐者的腰包,等於納稅人被盜被搶了,就說公共投資的貪腐,要麼會推高工程成本,要麼會造成偷工減料,能沒有直接的受害人嗎?恐怕受害人會遍及每一個公民吧?比如說,你常遇上邊建、邊改、邊拆、邊修補的公共設施吧?你聽說一些工程的造價高得匪夷所思吧?難道你意識不到?正是這些虛構的預算,超支的結算,推高了物價,縮減了你的實際收入。難道你意識不到?正是支撐過度投資的稅費負擔,擠壓了你的家庭消費。你想沒想到?正是偷工減料的安全隱患,才釀出了奪命事故?正是貪腐造成的資金流失,雙向的自動扶梯才改成了單向的,害你每天爬樓梯爬得上氣不接下氣。顯而易見,公共投資中的貪腐危害廣泛而深重,怎麼能說沒有人直接受害呢?
總之,需要8年調整,是由於需要配套改革。比如降低投資率的前提,必須提高收益率。為什麼?因為“過分投資往往起因於利潤率不斷下降”(劉易斯語)。據政協發言人趙啟正披露,2009年國內企業主業收入,私企增長18.7%,國企降低0.2%。國內企業利潤率,私企增長17.4%,國企降為負4.5%--數據證實,投資超高的國企,利潤往往超低。國內存款,目前仍維持著長期的負利率。利息為什麼會低到負?因為資本過剩。國內的資本短缺,6年前就已變為資本過剩了。一般來說,12%是普遍、正常的投資率,也是早期工業化國家普遍的投資率。但國內的投資率,30年來從未低於35%。有了資本的相對過剩與濫用,又有了國企收益率的下降,才會有過分投資,才會有超高的投資率。所以說,糾正過度投資,首先要提高投資收益;而糾正資本的過剩與濫用,首先要糾正資源的錯配。因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周期調整與結構調整都是個牽一發動全身的事兒,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