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幹快上的浮躁冒進是個頑症?因為官員急功,民間近利總能一拍即合,重蹈覆轍。1992~1994年3年的泡沫與通脹,用了1997~2001年5年的衰退與通縮來調整補償。當年沿海的過熱,你以為僅是股市、樓市泡沫嗎?不是的。當年最熱的,也是各地修路、建樓、擴城的開發區。除了炒地、炒樓、炒股票、炒期貨、炒免稅品,更熱炒開發區、旅遊區,熱炒港口、高速路、機場,熱炒邊貿、出海通道什麼的。燒開鍋必有泡沫。說實話,我原本不相信海南泡沫會克隆、放大到各地,但正如馮侖所說,“如今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樓市泡沫,就像一個成人看一個嬰兒”--當年被乒乓球大的泡沫弄得遍體鱗傷的嬰兒,如今更成熟也更大膽了,他如何應對籃球大的泡沫?
33年來沉沒成本過高但止損過低,牟利衝動過高但損失嫌惡、風險嫌惡過低。健忘是人的天性,“曆史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不吸取曆史的教訓”(黑格爾語)。為什麼我斷定國內經濟會重蹈5年發燒、8年休整的覆轍?因為政府的投資饑渴,民間的發財饑渴,也即官員急功,民間近利的“病態渴求”,這些年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強化了。由此,我判定“明斯基時點”已經到來,逃也來不及了。
常說隱患險於明火,防範重於救災,但經濟運行的隱患缺乏預警。每次臨危,重大事故猙獰畢現,明火才燒出了隱患,事後補救替代了防患未然。譬如劉誌軍腐敗窩案與“7.23”翻車,翻出了鐵路大躍進的危機,預警了投資盛極而衰的轉折。再往前,是三聚氰胺事故與汶川地震救災,預警了2008年的衰退與2009年的救市。再往前的非典防治,預警了公共衛生與全民健康危機;更早的是98抗洪與沙塵暴,預警了盲目開發、破壞生態的危機。廈門遠華案,暴露了腐敗危機。更早的還有“渤海二號”翻沉事件與寶鋼事件,預警了當年的投資危機。總之,33年曆史,是一部危機倒逼改革的曆史。當下經濟再一次臨危,也再一次倒逼著改革。
總之,“病來如山倒”,是說你病倒之前並無預警。“病去如抽絲”,則是說你的自愈是緩慢的。但凡病體,都需要一個修複與更新的自愈過程;所謂手到病除的治愈,往往欲速不達,甚至是庸醫在邀功請賞。所以,隻要你認同病體需要自愈,就能認同發燒多年的中國經濟,灼傷了細胞活性,閉合了生理功能,必須調養多年才能康複。為什麼?因為雖然貌似內傷飲食加上外感風寒,但中國經濟患的不是貪吃後又著了涼的感冒,也不是靠手術與猛藥能治愈的急症。恰恰相反,經濟過熱的頑症是被治來治去治出來的。發燒本身,是被過量激素刺激出來的。體能衰退,是體力被透支了的結果。持續多年的發燒與激素療法,經濟病灶早已轉為內分泌亢進與內循環梗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