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症為什麼久治不愈(1)(1 / 1)

頑症為什麼久治不愈

一個評論家把中國與好萊塢的驚悚片《生死時速》聯係起來,中國就好像一輛裝有炸彈的大巴在路上飛奔,而一旦速度小於每小時50英裏,它就會爆炸。這個比喻很貼切。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8%,災難可能就會發生。大部分新建的基礎設施將會毫無用處。過剩的產能將在很多工業存在很多年。房地產泡沫將會破裂,而銀行係統將麵臨大規模壞賬。

--美國波士頓GMO公司報告

國內2007年“防過熱、防通脹”時,次貸危機還沒有發生。所以,不必文過飾非也不必諱疾忌醫,我們該勇於承認泡沫與投機是土生土長的,不能老是重複“一場突如其來的什麼”的句式,把病因歸咎於外部。你常見媽媽“打地哄孩子”--小孩摔倒了哇哇大哭,大人拍打地麵說:“都是地壞,絆倒了我們家寶寶!”--遇到問題不先反省自己,總想找理由責怪或推諉給外部,這是不是一個壞習慣?國內經濟生了病,必有其內在的患病機理;比如斯密就發現中國經濟有“非自然發展路徑”:早先是極端的重農主義,每個人隻想占有土地;後來是極端的重商主義,每個人都想投機牟利。

人常說病從口入,嚴重的消化不良與產能過剩,就是填鴨式投資的後遺症。朱鎔基的原話是,“幾年的投資等於過去幾十年的總和,可怕呀”!國內投資靠蓋房子,消費靠買房子已經席卷全國,風行了8年,社會成了一個靠蓋房子、買房子過日子的社會。中國GDP僅占全球總量的9%,卻連年吞食著超過全球總量60%的水泥,50%的煤炭、50%的鋼材,連年新建出占全球總量50%的建築麵積。中國的GDP隻占美國的1/2,但一次性耗能24.32億噸標準油,已超過美國的22.86億噸,耗能世界第一,碳排放也是世界第一。為什麼消化不良、產能過剩?還不是想一口吃個胖子?各地抓時間、趕進度和任務加碼,不都是急於增肥嗎?

國內的GDP增長,一扣除CPI就大打了折扣。而GDP總量,再一攤到人均頭上,變成了折扣上再打折扣。“如果人口實際上增長很快,那麼為了保持現有的消費水平,資本的增長率也要很快才行。因而,那些表麵增長很快的國家,實際人均GDP的增長並沒有那麼快”(達斯古普塔語)。因而,你也看出來了吧?不怕人多,就怕人少的“人口紅利論”,不就是大躍進年月的隻求多快,不求好省嗎?不也是如今的不怕發燒,就怕降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