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百姓)的國企(4)(1 / 1)

總之,與自食其力的外企、民企相比,改革30年的國企還沒有“30而立”。靠啃老做大做強了,做大做強了仍在啃老。回到我的問題,國企為什麼咬定青山不放鬆地啃老?因為不啃就活不下去。至於前國資委主任硬要把國企比作外企與民企的爹,硬要說“孩子命運重大轉折的家庭災難”,似乎也發生了:“如今我到廣東、浙江,看到民企開始抱國企的大腿,很多的民營企業家和資本都流向國外了。一個國家,民營企業家都跑完了,誰來搞經濟?”(鄭永年語)

在國內,凡是限製外企、民企進入的領域,都是國企在“控製命脈、占據上遊、優化整合、做大做強”。這些堂皇的文件語言,護佑的是嚴酷的市場壟斷事實。對外,國企靠排他性特權,實行自然壟斷、行業壟斷或行政壟斷;對內,國企通行的是內親外疏、上肥下瘦、厚此薄彼的利益分配原則。備受詬病的國企病,如資產負債高、收益低,運營成本高、淨利低,灰色收入高、納稅低等頑症,已經開始傳染為國內企業的流行病,成了國內市場的病原體了。

俞正聲曾批評說,與外企、民企相比,上海國有企業享用的無償、有償的各類資源,占有的無形、有形的各類資本,與他們的產出與貢獻不成比例。豈止上海,全國不也如此?前邊提到,政協發言人趙啟正用來反駁“國進民退”的數據,是全國私企效益遠高過國企。他的數據有點震撼,能對公眾振聾發聵:原來國企的效益還是這麼差呀!大家還以為他們真像自己展示給社會的外表那麼輝煌呢。31750家國企絕大多數要麼虧損,要麼產能過剩。包括1631家央企在內,國企利潤的80%,其實是靠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通、中移動、中電信等不到10家壟斷寡頭賺取的。

為什麼國企大麵積虧損,寡頭暴利的痼疾依舊?因為除了排他特權與壟斷獨占,國企根本無法靠自由競爭生存。“在任何情況下,壟斷價格都是所能得到的最高價格”(斯密語)。因此,最大的10家壟斷寡頭,兼有自然壟斷、行業壟斷與行政壟斷的3重壟斷,才有暴利滾滾。國企扼住了民生剛性需求的咽喉,像漁夫紮緊了魚鷹的脖子。“壟斷者可以通過使市場的貨物存量不足來控製價格”(斯密語),故意製造短缺來維持高價的要挾手法,油價不漲就會缺油,就是個例子。要挾成功,油價破“8”,逼停了東莞的公交車,甚至上海殯儀館也叫苦,說火化1具遺體要虧損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