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國企的負盈不負虧成了曆史汙點,“吃完了財政吃銀行,吃完了銀行吃股民”是個久治不愈的頑症。為什麼現今虧損的央企越來越少,而虧損的股民卻越來越多了?還不是因為國企開始吃股民了?誰能否認,上市國企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股民的虧損上的:盈利了,它不向出資人分紅,虧損了,卻要出資人填窟窿。股市上圈錢的募資公司負盈不負虧,投資的股東卻負虧不負盈。你看,上市國企的負盈,對應的不正是大多數股民的負虧嗎?
其實,國企的負盈不負虧也不是什麼新發明,吃財政,吃銀行,吃股民地一路走來,免費的霸王餐早都吃慣了,總有納稅人在替它買單。比如,起先是財政賠錢它賺錢。財政賠不起了,把它推給了銀行。銀行接手過去也是賠多賺少,繼續替賺少賠多的國企買單。當國企要拖垮銀行時,不保企業但要保銀行了。為什麼?因為銀行是更大、更重要的國企,是控製金融命脈的國企。怎麼辦?由間接融資改為直接融資吧,把接力棒交給股民吧,由前仆後繼的億萬股民接手過去繼續替國企買單。股民前仆後繼的精神,表現在街頭那條大紅標語上。看了這張照片,你能不感動嗎?
於是,“政府托市,國企圈錢”(吳敬璉語),成了國內股市的主旋律。豈止股市,國內樓市的存在,也是替地方政府圈錢的。“房地產市場的存在,就是為地方政府融資的。”(謝國忠語)既然“國企是政府的親兒子”(成思危語),誰替兒子買單,就全靠父母來安排。從財政到銀行再到股市,無論政府安排誰買單,最終都是納稅人掏錢。為什麼?因為你“必須記住,政府的所有支出,都是要靠納稅人買單的”(黑茲利特語)。股市就不說了,財政、銀行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財政、銀行為國企買單,實際上是全民間接買單。如今買單的錢不用拐彎了,輪到股民直接來支付了。什麼叫變間接融資為直接融資?這就是。總之,國企始終在靠全民替它買單。怎麼買?就是如果它盈利,利潤與你沒有直接關係。如果它虧損,對不起,你得替它填坑,眼下掏錢填坑的就是股民。負盈不負虧是一部新編曆史劇,國企隻負盈的舊腳本,演成了股民隻負虧的新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