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說到,國企的真正主人、投資人是全民。政府監管國企,像是代理全民監護其兒子的養父母,全民才是國企的親爹媽。為什麼?因為所謂國有資產,隻是全民所有資產換了個名稱而已。政府與國企之所以負盈不負虧,根源在於公有製有優越性。什麼優越性?別人替自己買單的優越性,白吃午餐的優越性。最常見的免費午餐,“就是通過通脹來變相地向全民加稅,然而通脹是一種最有害、最惡劣的加稅,是對全民的超額榨取”(黑茲利特語)。
市場經濟與產權懸空,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誰都不難想象,沒有主人的瓜田李下會是一幅什麼風景:不等瓜熟,李子還青澀,就已一搶而空了。從發生學上,市場與政府都起源於財產權。假如產權虛空,財產屬於全民,那還需要什麼市場交易呢?也沒有財產糾紛了,更不需要政府裁決了,大家隻需要無政府主義,爭著搶著去摘瓜、摘李子,行嗎?不行!怎麼辦?隻能交予一個守夜人去嚴密看守。而當官員成為公有財產的唯一守夜人時,“肥水不落外人田”,不受監控的掌勺人私吞大鍋飯還奇怪嗎?
我們為什麼一直裝睡叫不醒地要裝“天下為公”?因為隻有“公有”,才可以名正言順地推卸任何個人負責、問責、擔責、追責的可能,置資產於無主狀態,“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黃宗羲語),讓財富成為權柄的囊中之物。這個過程不是推論,而是事實:把原本全民所有的公產,曖昧不明地變成了國有資產,變成政府權力支配的資本,不是事實嗎?洛克說,財產不能公有,權力不能私有。這兩個不能,指出的正是財產公有必然孳生權力私有的內在邏輯。
總之,歸屬全民也罷,歸屬政府也罷,之所以養著國企,父母本是想靠它養老的,對吧?然而這個兒子始終不爭氣,被嬌慣成了個坑爹的。所謂坑爹,就是以全民為衣食父母的國企,不但不回報親爹媽,也不孝敬養父母。習慣於做假賬的國企,賺了錢瞞著父母歸自己,賠了錢哭窮找父母。其實,最糟心的還不是父母貼錢給兒子,而是兒子玷汙了父母的形象與聲譽,有損於政府的公正廉明。對於政府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本應一碗水端平,對國民一視同仁。而“共和國長子”的稱呼本身,就與小兒子、幹兒子、女婿拉開了距離,對不?由此可見,國企的坑爹,是父母偏心眼、護短護犢子招致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