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獨占成了市場公害
我們的經濟是建立在特權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利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建立起市場經濟的真正的基礎。我們仍然是特權大於權利。在一個特權盛行的社會當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所擁有的特權本身就是對產權的一種嚴重的侵害。
--張維迎
為國企辯護的人,用“國企強則國強”的理由,挑戰“民富則國強”的邏輯。國企總資產相當於2010年國內GDP的62%,國企確實又富又強了。但如前所述,國內人均收入排位全球100名之後,表明民生是又貧又弱的。《財富》雜誌公布的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中,以央企為主的國企依然是絕對主流。占據500強收入74%的前100家公司,90%是國企,中石化、中石油和中移動穩居前3。據統計,央企1年的收入是中小民企500強的總和--國企又富又強,民生又貧又弱,國家展現給世界的是一副富強的樣子麼?恐怕是一副“國富民窮”的樣子吧?環顧全球,回眸曆史,民富則國強的,比比皆是,而靠壟斷企業富強起來的國家,沒有一個。企業競爭力不強而經濟強大,市場不發達而國家發達的,誰聽說過?
國企的實質,仍舊是“政府經濟特權與官商利益共同體的壟斷”(楊小凱語)。事業單位與國企是黨政治理體製的肢體延伸,可以被視為政府的左膀右臂,或影子政府,小政府。陳誌武說“政府成了最大的地主和最大的資本家”,靠的就是事業單位與國企的賦斂功能。與政府收稅、收費的強製性一樣,國企實行的是強迫交易。前邊說政府收稅一遍,事業單位收費又是一遍;國企強迫交易一遍,賣地賣房又是一遍。為什麼經濟下滑稅費反倒猛增?為什麼稅費收入會脫離市場榮枯周期而盛開不敗?因為事業單位與國企是政府賦斂的兩條唧筒。
中東與俄羅斯等依賴油氣資源出口的國家,也被稱為食租國家。但這些國家依靠資源壟斷提升了本國居民福利並降低了稅負。國內財政也靠資源壟斷食租,但並未降稅減費,也沒有大幅度提升居民福利。一個蘿卜兩頭切,倘若兩頭都被政府拿走了,民間不就兩頭都落空了嗎?這不由人不發問:“一個國家,要麼是經濟以國有為主但社會沒有稅負,要麼是經濟以私有為主但社會為政府公共產品交稅,而絕對不應該經濟以國有為主同時社會稅負又很重,因為這導致社會財富與收入過多流向政府,導致國富民窮。如今,經濟越來越私有後,國有企業繼續存在的理由是什麼?是為誰服務,為什麼要繼續發展?”(陳誌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