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獨占成了市場公害(3)(1 / 1)

上點年齡的人都知道,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原本是三位一體的,事業單位與國企,都是黨政機關的下屬。國企原本是政經一體,政企不分的,是集權體製下資源一平二調(平均主義、無償調撥)的生產組織形式,甚至被編成營、連、排、班過。1997年始,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的國企,開始退出競爭性領域,在兼並、重組中占據、擴張壟斷領域。一路走來,“抓大放小”的重組政策,“3年脫困”的改造政策,“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的產權多元化政策,“有進有退”的布局調整政策等相繼出台。這一係列政策的最大成果,就是國企退出了競爭,強化了壟斷。“放小”的轉製,放生的幾十萬瀕臨死亡的中小企業,大多是資不抵債的破產者,是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的失敗者。而“抓大”呢?抓住的卻是掌控初級產品、稀缺資源與上遊產業,統治市場要素,壟斷關鍵行業的約3萬個大型國企。

前邊說過,國內最大的收入差距不在民間,而在政府與民間這兩端;政府把征稅權、收費權讓渡給事業單位與國企,因而,事業單位與國企的角色,仍舊是抽取民間財富給政府的兩條唧筒。國企的強迫交易,實質是變相收稅,變相收費。因此,維護國企王國的實質,是維護其作為政府左膀右臂的這兩個特權。國企為什麼專撿必需品壟斷,專揀剛性需求漲價?因為它被賦予了排他特權,能夠把隻增不降的成本轉嫁給民生,用隻漲不跌的收費吃霸王餐。你常看電視新聞能看到吧?上一條剛報道完養老、醫保或義務教育的覆蓋麵,下一條馬上為沒錢看病、沒錢上學或老無所養的人募捐。兩條新聞之間,你有沒有穿越感?再比如,退休金、低保標準、醫保報銷比例提高幾十上百塊錢的報道,你常能聽到,公務員、事業單位或國企每月幾百上千地漲工資的新聞,你聽到過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企改起來還沒有現在難度大。為什麼?因為那時權力的油水不如市場大。重商主義大潮裏,幹部曾紛紛下海。改革坐失良機、半途擱淺後,下海的又都紛紛上岸了。為什麼?因為市場的油水又不如權力大了。市場上官員唱主角而企業家跑龍套,許小年認為經濟就沒戲了。改革30年了,大學生又趨之若鶩地爭考起公務員來,不是官本位驅動是什麼?在市場與官場之間,國企的大半個屁股仍舊坐在官本位上,財大氣粗牛皮哄哄的,誰能惹得起呢?不信你批評國企一句試試,人家有10條理由在那兒等著你呢。

Tip:收藏+分享大避險:預警未來中國經濟44個謎底,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