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腳踩權力與市場兩隻船,左右逢源:一手,靠特權打壓同業競爭;另一手,向消費者勒索高價。這一輪國進民退襲來,國企的回馬槍甚至殺回了原先已經放開和退出的行業。譬如民營資本被從采油、煉油行業驅趕了出去,被從采煤、采礦行業驅趕了出去。你想到沒有,油價、氣價、煤價、電價、水價的隻漲不降,不正是民企被國企清了場的後果嗎?凡是民營企業被驅趕出場的行業,都是壟斷價格持續攀升而百姓叫苦不迭的民生必需品,也都是特權獨占的核心資源與核心利益所在。
國內壟斷比重這麼高,壟斷的力度這麼大,兼有了自然壟斷、行業壟斷和行政壟斷三重壟斷,以及寬泛至資源、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幾乎所有基礎產業,頂端至金融、保險、通訊、科技、網絡、信息、醫療、教育、文化、新聞等產業,幾乎全是國企主導的領域,滿世界哪兒也沒有。最適宜自然壟斷的土地,在多數國家是私有化的。最適宜行業壟斷的郵政、鐵路、航空等,在很多國家也是民營的。最適宜行政壟斷的武器裝備等軍工生產,在歐美也一直是民企在競爭。
人人熟知,壟斷被列寧定性為“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理由是壟斷產生靠剪息票為生的食利者階層。但眼下在國內,沒人敢這麼抨擊壟斷國企。為什麼?因為國企的壟斷是有根有據、理直氣壯的:文件上赫然寫著國企要“主導產權、控製命脈、壟斷資源、占領上遊、支配關鍵、掌握要素”。因而,對國企的批評不僅會觸碰國企的政治屬性,也不符合國企優於民企的價值定性。國企的擴張方興未艾,已躋身全球企業巨無霸前列,誰敢說人家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但從發生學上尋根覓源,壟斷國企還真是那個已沒落、已消亡、已退出曆史舞台的“計劃管製經濟”的遺留物。說穿了,國企是前30年失敗了的前蘇聯模式的遺產,是本該與其母體一同退出曆史舞台的曆史殘留物。
本該退出曆史舞台的國企殺了個回馬槍,硬是橫亙在市場化變革半路上,在國內營造出一個權貴加裙帶的特權王國。看上去,這個特權王國像不像一座抗擊市場化衝擊的堅固堡壘,一座市場汪洋大海中的特權孤島?壟斷寡頭憑什麼能吃霸王餐?憑借其耀眼的政治光環,獲取了無人能敵的市場霸權。它們打著抽象的“國家利益”“全民利益”的旗號,拉大旗做虎皮,包著自己嚇唬別人,目的不過是維護和擴張自己超經濟的特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