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是中國人熟知的中國問題專家。您能否談談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特別是,如果美國的反恐戰爭結束,會給中美關係帶來負麵影響嗎?
答:我不認為反恐是導致目前中美關係比較好的主要因素,我也不認為未來20年內將是主要因素。兩國之間在反恐上有一些合作。在過去的2年間,中國在“9·11”後頭幾個月是很有幫助的。在國際恐怖主義問題上,中國繼續站在美國一邊,同時中國在新疆也有自己的恐怖主義問題。但是,那不是今天美國與中國相處得好的主要理由。在“9·11”之前,雙邊關係已開始轉好。不是“9·11”將中國和美國拉到一起。早在2001年夏,關係就開始改善,實際上開始於2001年春,在錢其琛2001年3月訪美時,我們看到關係開始在4月份改善。不幸地,4月份有了撞機事件,對中美關係起了很消極的作用。但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個月後,兩國立即開始互相接觸,非常迅速。所以,從初夏開始,即從6月初到9月,兩國政府間采取了許多不同的步驟,以穩定雙邊關係。更大的改進是2001年7月鮑威爾訪問北京,但那隻是在夏季采取的若幹步驟之一。到了“9·11”,雙邊關係已經改善。“9·11”發生後,中國表達了同情之心,中國領導人第一個同布什通電話。還有合作。中國對反塔利班的戰爭給予了實際的支持。中國打算讚成聯合國通過對阿富汗使用武力的決議。還有很多其他事情,如情報分享,對香港銀行的核查,戰後對阿富汗的援助。中國在反恐上的合作,推進了已經改善的關係。布什在10月份去上海參加APEC會議,與江澤民會見,這是個很好的會見。他於2002年2月又回到北京,基本上是很好的會見。當然在台灣問題上有困難。不過,中美關係繼續改善。首先一點是反恐,但那隻是促使中美關係穩定的許多因素中的一個。經濟因素是另一個。
我同意你的看法,恐怖主義問題可能會逐漸消失,比如4-5年,不過,它已不像開始時那麼重要。所以問題是中美關係那時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經濟肯定是一個主要基礎。雖然中美間存在許多經濟摩擦,而且在很多年內不會解決,但基本的問題是,兩國現在有1600億美元的相互貿易,而且還在以20%的速度上升。那將持續5-10年甚至15年。那將變成最重要的經濟關係。那是雙邊關係基礎的最牢固部分。
雙方社會還有許多其他方麵的聯係。它們也是基礎的一部分。現在不光是政府之間的關係,而且還有社會之間的關係。今天你在這裏並已在美國呆了幾個月這個事實,就是例證。你隻是上千個傑出的每年來美國的學者之一。每年有6萬個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許多中國人不回到中國,而是留在這裏。環顧一下,兩國之間有許多飛機、電子郵件、股票交易,等等。我們必須理解,雙方社會關係特別密切,雙方政府的關係也是比較密切的。所以現在,兩國政府的每一個部門接觸都比較多,如貿易部、國防部、外交部。他們都有對應的機構之間的關係,有著很好的工作關係,他們定期互相見麵。部長們之間的接觸非常密切,很有合作性。兩國元首之間的接觸也很頻繁。胡錦濤與布什見了4次,布什與江澤民見了4次。3年中,兩國最高領導人見了8次。至於通電話,就更多了。雙方政府層麵和社會層麵的關係基礎是複雜而深刻的。在我看來,那不是技術性的,不是暫時的,而是真實的,是戰略性的,會長久持續下去。所以經濟是一個領域。戰略合作在幾個領域進行。兩國在反恐、北朝鮮、亞洲穩定安全上有一致性。雙方都同意,台灣問題應和平解決。雖然它們有不同的政策,但在和平解決這一點上有共識。所以有許多理由維持雙邊關係。目前的關係很穩定。我相信在許多年間它將繼續朝那個方向走。
另一個好的理由是,美國人自從90年代中期就開始爭論對華政策,現在結束了,因為共和黨總統布什決定他的政府要同中國接觸,而不是對抗。所以,那些要同中國對抗的共和黨人,在布什政府治下,已輸了這場辯論。所以布什的政策非常像民主黨的政策,像前6屆政府的政策。因此,少數派的觀點是,中國是個問題,中國是個威脅,中國需要反對。我相信,基本上,他們輸了辯論。那不意味他們改變了他們的觀點,他們仍然認為中國是個問題,是個威脅。他們總是這樣想。他們是特別少數的,不是多數的。我這樣想,中國是不幸的,中國的分析家誇大了這小部分人的能量,因為他們的聲音很大。但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些新保守主義者、反華派家夥們製造許多噪音,但他們絕對會輸。他們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那是對未來雙邊關係樂觀的另一個理由。
展望10到15年,隻要兩個條件具備,美中關係就會穩固。第一個條件是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第二個是中國不尋求將美國逐出東亞,如果中國這樣做,就會遇到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