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務實靈活:中美共享的政治文化(2 / 3)

首先,要讓美國人明白,中國的崛起是個長期的過程。目前,中國的綜合實力同美國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這個差距不是幾十年內能消除的。僅就經濟實力來講,中國的經濟總量目前僅相當於美國的1/10至1/8,即使按照現有發展戰略所規定的發展速度,而且中國又能順利地實現發展戰略,要經30至50年的時間,才能趕上美國現有的水平,而美國的經濟絕對不會止步不前,所以,中國的經濟總量趕上美國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這還沒有考慮經濟發展質量方麵的因素。至於綜合實力的其他方麵,中國要趕超美國,恐怕更為困難。美國在1895年經濟總量就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是美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直接參與列強間的角逐,成為海上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從英國手中和平地接過“世界霸主”的席位。中國並沒有美國那樣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如果按傳統現實主義者所預測的那樣,中國將來能夠趕超美國,那要比當年美國趕超英國需要更長的時間。客觀地講,在“一超多強”中,中國要想超越其他諸強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強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如果考慮到歐洲現有的基礎和發展條件以及政治一體化的前景,中國成為世界綜合實力的“第二”,甚至是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其次,還要讓美國人清楚,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僅是中國人的願望,也是理性的戰略選擇。中國人渴望實現現代化,渴望實現民族的複興和崛起,但是中國人已經認為到,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奉行和平的對外政策,走和平崛起之路。非和平的崛起道路在過去行不通,現在也行不通,將來更行不通。通過對抗、擴張而實現崛起,隻能是死路一條,那是導致民族衰敗、毀滅之路。中國領導人早就一再申明,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當頭。這意味著,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世界地位。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中國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觀,“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再是“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 美國不再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所要打倒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對象,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所要學習的對象,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可借重的力量。改革開放的中國,無意威脅美國的安全。

最後,還要讓美國人了解,中國雖然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發展道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奉行獨立自主對外政策,中美之間存在著很多差異、爭議和分歧,但是中國不要同美國搞對抗。對雙方之間的爭議和分歧,中國尋求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從兩國的根本利益和戰略大局出發,將爭議和分歧擱置起來,待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再來解決。同時,中國會積極努力地工作,為解決爭議和分歧創造條件,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麥克爾·史文談中美關係的發展態勢>

問:您如何看未來的中美關係?是趨於走向對抗,還是更加合作?

答:一方麵有若幹問題會打破中美關係的穩定。台灣是第一個。台灣問題隨時有可能使中美關係惡化。與此同時,中國不大可能在至少20年內對美國構成戰略威脅。它的能力還不夠。需要分析的新因素是所謂的“9·11”和與之相關的某些因素。雙方需要努力促進合作力量,降低台灣問題破壞形勢穩定的危險。

除了“9·11”外,中美間還有巨大的經濟紐帶。中國對美國的市場、投資和技術來源有更大的依賴。中國對台灣的優勢正在增長。由於經濟聯係、由於台灣存在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問題,並且由於中國的自信和在亞洲影響在增長,許多國家都要保持同中國的良好關係。它們不會為了台灣而卷入衝突。基於所有這些理由,我想我們將有更強壯的促進因素,在未來有合作,誰知道多長時間,10年,15年。但與此同時,肯定有些問題會導致困難和麻煩。

我們不十分了解,中國或者美國,在懷疑或堅持在兩個問題的合作上會走多遠。一個台灣問題,另一個是北朝鮮問題。對後一個問題,我想,美國和中國的底線是控製形勢,保持無核。雙方可能會產生大的分歧。特別是在為了可進入的核查和監視而對北朝鮮實行製裁問題上。我想,中國政府不想用強製手段來對付北朝鮮。美國政府正努力同北京協調政策,以便在保持對北朝鮮的壓力上達成更多的共識。也許在這裏中國不願走得太遠。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如果危機在北朝鮮出現,你可能看到兩國關係的全麵毀壞。

<葛萊儀談塑造中美關係>

問:您如何評估中美關係的前景?應該怎樣使中美關係平穩發展?

答:中美關係中仍有不確定因素,未來中美關係需要塑造。

一是中國的國內局勢。中國是否開始從事政治改革?它是否向更民主的方向邁進?或者是這個進程很慢。如果美國看到中國在往這個方向走,會給予支持,會幫助穩住雙邊關係。如果發生類似1989年6月那樣的事件,或某種小一點的事件,就會使關係嚴重倒退。那是個重要因素,中國的政治製度是什麼,怎麼變?

第二個不確定性是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行為。比如不擴散問題。中國是否在防止WMD擴散上努力承擔更大的責任。再比如WTO。在經濟領域履行WTO的義務上,中國是否努力合作。在地區範圍和全球範圍,中國怎樣作為?在聯合國,中國的行為是支持我們的利益,還是反對我們的利益。如果你看最近,比如像阿富汗事務,中國是合作的,至少沒有挑戰美國,沒有讓自己成為美國實現其全球安全目標的障礙。這是美國政府歡迎的。但是當中國變得更強大後,是否能繼續這樣做。如果中國強大後從事的政策是在破壞美國在國際秩序的目標,我們就會有麻煩。

第三個是台灣問題。雖然中美在其他許多方麵合作得很好,但台灣仍會引起危機。部分是因為我們實在是不能控製台灣幹什麼。台灣可能引發我們雙方都不願看到的麻煩。

所以有許多不確定性,不僅僅是反恐戰爭結束還是繼續。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應著重做好如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妥善解決台灣問題,避免中美直接對抗。在近期內,能夠引起中美走向直接對抗的因素就是台灣問題。中國一方麵要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運用一切手段阻止台灣獨立,並同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行為做堅決的鬥爭;另一方麵又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同美國的鬥爭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應該看到,美國目前的對台政策還是以“維持現狀”為優先選擇,不願意看到台海局勢動蕩。這是可為我所用的因素。中美在台灣問題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共同點的。在阻止台灣獨立上,中美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中國對美國的作用又不能期望過高。台灣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還是發展海峽兩岸關係,能否實現和平統一,關鍵在於爭取台灣民心。同時,兩岸關係發展了,也就消除了中美走向對抗的重要誘因。

<付高義談台灣問題前景>

問:現在人們都很關注台海兩岸的局勢,擔心會惡化下去。您怎樣評估台海局勢的前景?

答:台海形勢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兩岸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台灣對大陸在經濟上的依賴性增強,這有利於推進統一。但是,台灣民眾對中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是個嚴峻問題。

中國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阻止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是對的,否則台灣人更認為台灣是個獨立國家了,對中國更沒有認同感了。

問: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台灣分裂勢力搞冒險,挑戰現狀,大陸應該怎麼辦?

答:如果台灣挑戰現狀,正式宣布獨立,大陸方麵不應動武。如果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政府沒有別的選擇,隻能根據《與台灣關係法》,盡保護台灣的義務。到那時,政府很難頂住國會和利益集團的壓力。無論共和黨總統還是民主黨總統,都會麵對同樣的問題。親台勢力在美國影響很大。從50年代開始,台灣就在美國培植、經營親台勢力,很成功。相比之下,大陸這方麵的工作差得多。當然,最近有所改善。

如果台灣挑戰現狀,大陸應同美國協調行動,可在取得美國諒解的前提下,對台灣實行經濟製裁,或用什麼辦法影響台灣的股市,讓台灣人感受到來自大陸的壓力。但不必直接動用武力。

<謝淑麗談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

問:您如何評估台灣問題的前景?

答:我相信北京的政策是明智的、更務實的。我相信這種政策會繼續下去。我認為,同台北展開政治對話更符合北京的利益,隻是經濟上的往來還不夠。就政治對話來說,北京應考慮台灣人民的一些訴求,比如過現在過著的寬裕的生活,重新進入一些國際組織。北京應尊重他們的一些意願。換句話說,要向他們承諾一些東西。我想進行這樣的談判是可能的。甚至可能達成某種結果。中國可以更靈活一些。

問:中國能否實現和平統一?

答:中國重新統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很可能在形式上是很鬆散的,很可能像歐洲。北京應該認識到,台灣已經擁有“主權”長達半個世紀。他們有政治上“主權”,你們應該與他們的政府打交道,即與中華民國政府打交道。我想應該與之在政治上對話。

有些人認為,美國不喜歡看到中國和平統一,比如南希·塔克在一篇文章中就談了這種觀點,我不同意她的觀點。中國和平統一並未對美國構成主要的安全危險。美國不願被迫卷入同中國的軍事衝突。卷入同中國的軍事衝突是危險的。更強大的中國是可能在掌控之中的。美國還是會有足夠的安全。可以這樣想,中國分裂還是統一會使美國更安全?我認為,中國與台灣實現某種鬆散形式的統一更有利於美國的安全。統一形式必須被台灣人民接受。

問:如果台灣當局挑戰兩岸現狀,搞漸進台獨,中國怎樣應對?

答:除非別國承認,否則陳水扁宣布台獨也沒有意義。對護照問題,中國可以感到很放鬆,不必擔心。主權上獨立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中國應著眼於長遠考慮,不要擔心台灣方麵的一點小動作。那樣確實會使形勢變得更好。我想北京可以給台灣一種很有信譽承諾。坦率地講,北京應該開啟同陳水扁的對話,沒有先決條件。“一個中國”,好像是咒語。將之作為先決條件不會有好的影響。北京應該說,讓我們對話,無先決條件。

<李侃如談解決台灣問題新思維>

問:您認為兩岸關係的出路在哪裏?

答:我認為,首先,解決台灣問題要有新思維。

目前海峽兩岸都堅持對台灣擁有“絕對主權”,這是使台灣問題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應放棄“絕對主權”的傳統觀念。美國的聯邦與州就分享著各州的主權。聯邦總統和州長們在就職時都宣誓要維護他所管轄領土的主權,實際上雙方要維護的主權都是相對的。兩岸將來也可以分享“中國”和“台灣”的主權。

<付士卓談發展兩岸關係>

問:您認為海峽兩岸應該如何避免走向衝突?

答:要緩解兩岸政治關係,需要從多方麵入手。加強兩岸各方麵的交流,實現三通,互相承認學曆等等。

在發展兩岸關係上,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製定新的政策。

<伊維德談兩岸關係發展>

問:您怎樣看兩岸關係狀況及發展前景?

答:就台灣方麵講,陳水扁以極微弱多數勝選,而且公投失敗,這會促使他更小心地處理兩岸關係及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方麵雖然不喜歡陳,但必須接受現實。美國希望台海維持現狀,它現在忙於反恐,不願卷入台海戰事。所以美國會繼續配合中國大陸壓製台獨。不過,美仍會表態協防台灣。

中國大陸也不喜歡陳水扁,但也得接受現實。今後應同陳水扁接觸、談判。

台灣方麵,無論哪個黨上台,都不會接受大陸的“一國兩製”。台灣主流民意不認同中國,這是台灣最基本的“島情”。台灣人有一個觀念,凡是台灣沒有被大陸統治的時候,都是台灣發展、起步比較快的時候,如日本統治時期和1949年之後。這種民意,有曆史的原因,有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的台獨教育的原因,也有大陸方麵一些做法的原因。大陸的“武嚇”實際上起了疏遠台灣民心作用。很多台灣人對“同胞”稱謂非常反感。大陸將導彈對準台灣,即對準“同胞”。這是自相矛盾的。

解決台灣問題應該有新的思維,應摒棄傳統的主權觀念。歐洲在這方麵就比較好。同一民族、文化、語言,可以有不同的主權國家。如德國和奧地利。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不能沿用19、20世紀的思維方式。

<容安瀾談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

問:您怎樣評估兩岸關係的走勢?中美兩國應該怎樣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合作?

答:關於台灣問題,中美都負有一定的責任。我相信中國要負有更大的責任。如果明天北京同意台灣可以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正式獨立狀態,美國人和台灣人都會高興,但那不會發生。所以我的觀點是,有些人很愚蠢,相信中華人共和國會放棄一個中國原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對台政策不應該有變化。在台灣的人不喜歡“一國兩製”,他們反對“一國兩製”。他們實際上是反對“兩製”。陳水扁也把“一國”與“兩製”混到一起,說一個國家就是意味著兩種製度。所以我認為,北京需要有更大的彈性,在表述一個中國上應考慮新的方式。按現在的說法,隻有一個在北京的中央權威,即使台灣擁有充分的自治,也是在北京的權威下麵,這不會被台灣人接受。因為在台灣,“台灣人”的認同感在上升,他們不願意從屬於大陸,即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任何大陸政府。假設明天共產黨離去了,有一個民主政府在大陸,我不認為台灣會要在那個權威之下。即使他們能夠承認大陸是一大塊,台灣是一小塊這個事實,他們也不願從屬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