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上) 經濟學家的批評(1 / 2)

“嗬嗬,方某名‘先本’,相比吳縣長的年輕有為,方某就很慚愧了,不過是一真正的教書先生而已,目前在一學校從事經濟調查研究工作。這次到貴縣來,原本就是想拜見吳縣長,以求參觀生產那種非常精美的打火機的工廠,以圖進行考察研究工作。沒想到,到了這裏以後,和這位郭先生相遇,我們都覺得吳縣長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這個辦法非常好,但是從招聘的機構職能來看,卻頗有不妥之處,不知吳縣長可願意聽一聽我們的建議?”

難怪有點學者氣息呢!原來真是搞研究的。

正當吳克準備開口說話,身邊的秘書遞過來一張紙條,吳克打開一看,立刻欣喜若狂。是這麼兩個人啊,那可一定要留住!

原來,馬懷仁對不能認識這兩人很是耿耿於懷,這周邊甚至很遠的地方有什麼樣的人才,作為情報頭子,他基本上是比較清楚的。特別是這一段時間,協助組建政府職能機構,馬懷仁更是出色的發揮他的情報力量,為吳克請來了不少人才。但是對於這兩個人,馬懷仁雖然知道他們進入巢城,卻一直沒有打聽到他們的姓名。所以從吳克進入大廳開始,他就一直在外盯著。

剛剛在廳外聽到兩人的姓名後,他立刻就想到了這麼兩個人,郭清算的上是當地名人,曾是方振w的軍需官,在方振w任安徽省主席時,他就是省委員了。其為人果敢,穩重,在任職期間治理嚴謹,推行節約,嚴格開支,建立規章,廣羅人才,量才使用,並嚴格紀律。其本身生活廉結,非常厭惡官場的腐敗。因其是方振w一係,曾隨方反蔣,方失敗後不容於當局,後一直漂泊在外,所以馬懷仁才沒有認出,但對於其名聲卻是早有耳聞,所以能立刻想起有關他的資料。

而對於‘方先本’,他也不陌生,在吳克讓他多注意各方麵人才時,他也曾到各學校尋找過,怎奈當時巢城名氣實在太小,無法吸引這些人才到來。這個方先本也在他的資料中,隻不過其一直在北方,而馬懷仁的目標重點一直放在滬寧杭地區,所以才一直沒有去請,沒想到今天他自己送上門來了,這可是一個經濟類的人才啊,是吳克讓他近期注意的重點招攬人才類型。

所以當吳克準備交談的時候,他立刻將倆人的簡單資料送給了吳克,希望吳克多點準備。

“原來是兩位先生啊!你們的大名,吳某素有耳聞,早就想請兩位來為吳某指點一二,也好能讓苦難的巢城百姓有所獲益。

吳某粗讀幾年書,機緣湊巧成了巢城縣長,奈何經驗不足,對這政府機構建設並不精通,而政府人才缺乏,偶爾派來的也是一些不能從實際情況出發的人才,所以吳某這才粗粗劃定職能機構,到處聘請人才。

兩位既然看到本縣機構的缺點,不防為我詳細指出,也好避免日後發生錯誤,危害百姓利益,我吳克在這裏代巢城百姓先謝謝兩位了。”

說完吳克一臉謙虛的向兩人拱了拱手,表示自己的謝意。

兩人聽到吳克如此好說話,都是有點吃驚。在他們心裏想,如此年輕就當上縣長,多少應該有點氣盛才對,怎會如此謙虛呢。不過謙虛歸謙虛,這錯誤還是要指出的,不過從郭清的臉色來看,多少有點認同這個吳克了。

“吳先生,郭某年長一些,也曾有過一些從政的經曆,我和方先生在一些問題上有相同的觀點,都覺得吳縣長的機構似乎過於龐大,從現在政府的縣級組織結構來看,吳先生所分列的18個部門非常精細,但有些似乎不太適合縣級結構,過於龐大的機構組成必然導致開支增大,這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這也必然增加他們的稅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