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德國智慧(5)(3 / 3)

你們這些上帝的巨型木偶,得意忘形,揮刀舞劍,就像歌劇院裏的戲子。對這種蹩腳的表演,小人之輩拍手叫好,而真正的藝術家則在含淚喝倒彩。”

歌德與浮士德精神自近代以來,德國文學界最傑出的作品是通過優美的詩篇和精彩的戲劇得到展示的。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出自大文豪歌德之手。

據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特別喜歡歌德的作品。列寧在流放時,身邊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其中就有一部是歌德的傳世大作《浮士德》。

在當今的德國,歌德同樣家喻戶曉,德國人把他看成是民族的驕傲,因此,以歌德命名的街道和文化教育機構比比皆是。德國著名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大學就是以歌德命名的。而當今德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機構“歌德學院”更是借用了這位文學巨匠的赫赫大名。

歌德一生經曆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階段,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他創作浩繁,各種詩歌、小說、戲劇等達140多卷。

提到歌德,不少中國讀者首先會想到《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展示的淒美愛情故事,想到他那膾炙人口的詩句:“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少女誰個不懷春,這是人性中的至神至聖。”《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後,曾一度轟動整個德國和歐洲,因為它表現了覺醒的市民階級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抗和批判。據說,一代軍事梟雄拿破侖對這部書信體小說情有獨鍾,在東征西戰中也不忘帶在身邊,前後竟然讀過七遍之多。

歌德最傑出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的創作上。他一生從事詩歌創作的時間長達六七十年,數量達2500多首,包括自由體詩、抒情詩、敘事詩、格言詩、哲理詩等,其中有許多珠玉之作,經著名音樂家譜曲後,成了各國人民傳唱的世界名曲。

人們在閱讀歌德的詩作時,會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享受優美詩句的同時,還會體會到雋永深邃的意境。幾乎從每一首詩中都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會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或者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哲理思考。歌德的作品之所以呈現出這種特點,是因為這位文學巨匠一貫堅持他對文學作品的評判原則:“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在青年時代,歌德的詩作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在歌頌生活、自然和愛情的抒情詩中,往往表現出情景交融,熱情洋溢,感情奔放。人們在讀罷這些作品後,心情會像陽光一樣燦爛。在這方麵以《(五月之歌》最具代表性。

作為一位世界級的大文豪,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幾乎花費了他畢生心血的長篇詩劇《浮土德》。這部詩劇以其宏大的規模、深邃的思想和精美的詩藝而與《荷馬史詩》、《神曲》等相提並論,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巨著。

浮士德原本是民間傳說中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的術士,在歌德的筆下卻成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富於進取精神的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浮士德一生經曆了五個階段:書齋生活、愛情悲劇、政治生活、美的追求和改造大自然。浮士德的生活道路,實際上反映了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從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時代(《夜》中的浮士德)直到19世紀初(浮士德建立事業)的思想探索的全過程,也是作者本人一生的生活經驗的總結。浮土德一生有過迷惘、錯誤和失敗,但他能夠不斷進取,自強不息,最終戰勝了魔鬼,找到人生的真諦。浮士德這種不斷追求和認識生活意義的氣質後來成了反映德國人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浮土德精神”。當然,在《浮士德》中也不乏體現作者熱愛生活的那種樂觀主義精神。

歌德的作品和智慧深深地影響著德國人。關於歌德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們不妨引用兩位德國著名哲學家的話來加以佐證:謝林在《悼念歌德之死》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不是一貧如洗,盡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甚至清高、傲目於世的尼采,也將歌德置於極高的地位,表現出對這位文壇巨匠的崇敬之情:“歌德不僅是一個善良和偉大的人,而且也是一種文化——歌德是德國人曆史上一個沒有後繼者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