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俄羅斯智慧(2)(1 / 3)

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們,從啟蒙運動者開始,就沒有出現過像法國啟蒙運動那樣反對封建農奴製基礎的激烈言辭,除個別人以外,揭露農奴製禍根所用的語調遠不如法國政治家的作品中那麼憤慨、那麼尖刻;貴族革命者所進行的十二月黨人運動又是那麼的孤立無援,軟弱無力;斯拉夫派雖主張某種程度的改革,但卻跳不出古老、保守的族長製村社的龍門;即使主張激進改革的赫爾岑們,也隻能趣味盎然地討論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其“平分土地”的主張仍未越出“俄國的”和“農民的”保守思想的範圍;俄國文學的巨匠們,屠格涅夫、岡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政治觀點溫和的人,尤其在尖銳的社會鬥爭中,在革命的逆境中,他們就向後退縮,不求進取,甚至成為“偉大的”“俄國的殉教者”;至於那些商人、神父、官吏們,更是沉溺於物質,苟安於自己的生活。由他們共同地把俄羅斯變成了一個封閉、保守、沉悶的國度。在這個國度裏,個性受到扼殺,其成員都願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做一個“和大家一樣的人”。

對立的東西在其他民族中也可以找到,但唯有在俄羅斯,命題可以轉變成反命題,官僚主義的國家機構可以誕生於無政府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誕生於超民族主義,無限的奴性出自於無限的自由,永恒的滯留來自於永恒的漫遊……究其俄羅斯雙頭鷹精神之謎,恐怕就是兩種性格的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互不融合,東方與西方並未能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共同成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內在本質。

驍勇善戰,極端擴張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個民族因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因素固然展現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風貌,但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像俄羅斯民族那樣獨特,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羅斯民族精神那樣複雜。這是因為俄羅斯民族不僅有著橫跨歐亞大陸的幅員遼闊的疆域,而且有著一部起伏趺宕、徘徊於東西方文明之間的曆史和一個對俄羅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起著奠基作用的宗教。這種特有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決定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識,造就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兩麵性”。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

俄羅斯民族到底有哪些具體的性格特征呢?

一是勇敢頑強,吃苦耐勞。

俄羅斯有著廣大而肥沃的土地,廣大的空間造就了俄羅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俄羅斯人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敢性格,這種民族習慣有著久遠的曆史淵源。彼得大帝、蘇沃洛夫、庫圖佐夫和朱可夫等是俄羅斯曆史上叱吒風雲的英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震驚世界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生動地體現了俄羅斯人不屈不撓、勇敢頑強的民族性格。俄羅斯人小事馬虎,大事不糊塗。平時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關鍵時刻,特別是國家存亡和發展的重要關頭,都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但是俄羅斯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卻給人們留下了生活的重負與精神的壓抑。因此俄羅斯人總是表情莊嚴、肅穆,凝重多於微笑;心情憂鬱、傷感,沉重多於輕鬆。惡劣的氣候使俄羅斯人飽嚐了生活的艱辛,從而磨煉了他們的意誌,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

二是情緒化,缺乏理性精神,思維“好走極端”。

1三是富於擴張性。

受東正教普濟眾生和“救世”精神的影響,俄羅斯人產生一種超民族主義精神,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特殊的曆史使命感和救世主義理念。俄羅斯人的心裏充滿了對全人類的擔憂和對全世界命運的憂患,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體現在方方麵麵,尤其體現在俄羅斯文學中。19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怎麼辦”、“誰之罪”等問題。這種發人深省的提問不僅是對俄羅斯命運的擔憂,也是對全人類命運的憂慮。俄羅斯人總是有一種使命感,那就是拯救斯拉夫世界,乃至整個人類。

二、哲學思想:與活著的上帝相遇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對現實的無情批判以外,還熱切鼓吹悔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於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