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戴高樂。他的內政外交治國路線,即使在他離開曆史舞台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舊影響著法國的政局。總體來講,戴高樂主義源於法國民族主義的傳統思想,萌發於20世紀的國際格局和動蕩的法國政局,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熟於戴高樂的第二次執政。
就戴高樂的政治生涯而言,可謂顯名於國家危難之際,揚名於第五共和國的建立,得意於獨特的法國外交路線,即執行獨立於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中間路線。在他執政後期,由於他將興趣更多地放到了對外政策上,追逐著法國的大國之夢,從而忽略了選民們對日常生活的要求。他總認為自己在為民族最高利益殫精竭慮,眾選民自然會理解、支持他。但是他卻忽略了民計民生這個基礎之基礎,從而爆發了1968年的政治大風暴。如果說1946年他掛冠而去是因為政客的話,那麼1969年的他卻栽在民心民意上。
三、人生智慧:靈與肉的統一我思故我在法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是17世紀時的唯理主義哲學家笛卡爾。笛卡爾被看成是歐洲近代哲學之父,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是中世紀經院哲學之後最先具有革命性變化的哲學。笛卡爾哲學雖然也繼承了經院哲學的許多東西,但他卻在此基礎上締造了一個完整的體係,這是受當時已在發展的科學影響的結果。
笛卡爾(1596-1650年)的父親是一個地方議員。父親死後,笛卡爾繼承了一筆地產,他將其用來投資,每年可得六七千法郎的收入,因此衣食無憂。笛卡爾少年時在拉夫勒斯的耶穌會學校上學,受到較好的教育,特別是數學方麵打下了較強的功底。1612年他到了巴黎,生活一段時間後感覺巴黎生活嘈雜,應酬太多,於是避居到聖日爾曼郊區,專心研究幾何學。
然而朋友們發現了他的蹤跡,於是他在1617年參加荷蘭的軍隊,躲避朋友的幹擾。他參軍的時候荷蘭太平無事,但兩年後爆發了“三十年戰爭”,他於1619年到了巴伐利亞,體驗到苦寒天氣的折磨,於是躲進一個暖房取暖。
在這種情況下他構思出了《方法論》的基本內容。1621年笛卡爾離開了軍隊,在意大利遊曆了一段時間後他回到巴黎。
然而朋友們又要在他起床以前拜訪他,而他很少在中午以前起床,因此他又於1628年加入圍攻胡格諾派要塞拉羅歇爾的軍隊。
戰事結束後他決定定居荷蘭,此後他在荷蘭居住了20年。笛卡爾之所以選擇荷蘭,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歐洲國家中隻有荷蘭有思想自由,而笛卡爾是一個不願多惹麻煩的人,喜歡安靜地沉思。但就是在荷蘭,他也遭到一些人的攻擊,隻是統治者奧倫治大公出麵幹預,他才沒有受到迫害。
晚年笛卡爾通過法國駐瑞典大使與瑞典女王克麗斯婷娜書信往來,結果女王邀請他到瑞典宮廷居住,於是笛卡爾在1649年到了瑞典。然而女王要他為自己講課,時間又隻能是在早上5點。這對於一個不習慣於早起的人來講是痛苦的事,而且瑞典又是高緯度國家,早上就更為寒冷,笛卡爾的身體因此受到損害。再加上法國大使病了,他去照顧時可能受了感染,等大使病好了,笛卡爾卻病倒了,並且就此離開人世。
笛卡爾的哲學被稱為唯理論,其關鍵在於提倡懷疑和思考。這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勢力十分強大的時代能起到撥雲見日的功效。笛卡爾的唯理論首先強調思維的重要性。他提出:“我可以設想我沒有形體,可以設想沒有我所在的世界,可以設想沒有我立身的地方,但不可以設想我不存在。正是因為我可以懷疑我想過的一切,所以我是存在的。另一方麵,如果我停止了思想,就沒有理由認為我存在過。”
因此他得出結論:“我思故我在。”他說,這個命題之所以讓他認為是個真理,就是因為他十分清楚地看到:必須存在,才能思想。笛卡爾又說:不管醒時睡時,我們都隻能聽信自己理性提供的明證。雖然笛卡爾的哲學有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傾向,但是他強調懷疑和理性,為人們擺脫宗教束縛,自主地思考提出了理論依據。
笛卡爾的哲學為17世紀法國和歐洲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並且為文學上的古典主義奠定了基礎。古典主義的作家如高乃依、拉辛、莫裏哀等人都強調在作品中表現理性,並在創造理性文學的行動中取得巨大成就。古典主義的理論家布瓦洛更是在其論著《論詩藝》中指出:願你的文章永遠隻憑著理性獲得價值和光芒。可以說,這些著名作家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都受惠於笛卡爾。
美在關係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主編。狄德羅生於郎格裏,1732年獲得巴黎大學文科碩士學位。他在主編《百科全書》的25年中,深受培根關於編輯百科全書的思想的影響,促使他堅定執著地從事《百科全書》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