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法國智慧(6)(2 / 3)

狄德羅的哲學思想既反映出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又夾雜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他1749年發表的《論盲人書簡》

充分表述了無神論思想。他把世界設想為一個大係統,認為其中存在的隻有時間、空間與物質。在認識論方麵,狄德羅強調感覺論。認為感性知覺先於理智,從認識的起源上反駁先驗論以及純思辨的形而上學,主張感性與理性共同推進人類認識。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似乎缺乏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他的主要哲學代表作有:《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懷疑者漫步》、《論盲人書簡》、《生理學的基礎》、《拉摩的侄兒》、《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蘭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宿命論者讓·雅克和他的主人》、《駁斥愛爾維修(論人)的著作》等。

在政治主張方麵,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製政體終會消逝,將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狄德羅依據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係”說。認為“美”是一個存在物的名詞,它標誌著存在物之間有一種共有的性質,這個共有的性質就是“關係”。“美在關係”就意味著美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客觀性質。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和墨守成規,他把藝術美看做“模仿的美”。他認為審美鑒賞不僅是審美感受力,也是審美創造力,美感和一個人的想像、敏感和知識成正比例增長的。他在美學方麵的主要代表作有:《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的研究》、《論戲劇藝術》、《談演員的矛盾》、《繪畫論》、《天才》等。

在文學方麵,他嚐試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體裁,衝破古典主義理論在悲劇、喜劇之間的界線,用散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談演員的矛盾》探討了演員的“矛盾”所在。演員一方麵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麵卻不應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靜。

意識是生命之源柏格森(1859-1941年)是屬於20世紀的哲學家,被看成是法國20世紀上半葉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柏格森青年時期曾在巴黎上學,後來長期在學校任教,1900年到1924年,他擔任法蘭西學院教授。柏格森在哲學、數學、心理學和文學方麵都有較高造詣,1914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2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柏格森的哲學大體上屬於生命哲學,與德國的叔本華和尼采有淵源關係。柏格森不排斥對世界的本原和基礎等問題的研究,但他認為過去的哲學家研究的方法不正確。過去的哲學家用概念的、分析的理性方法,隻抓住了外在的、靜止的、僵固的東西而忽略了內在的、活動的東西,因此陷入了片麵。正確的方法是通過直覺來認識世界,這種方法能夠超越唯心主義和實在主義。

柏格森提出,世界的基礎和本質是一種“綿延”,是“生命衝動”,而綿延和生命衝動體現在人身上就是自我或者自我意識狀態。因此,唯一實在的東西就是活生生的、發展中的自我。而這種自我可以通過內省達到。柏格森認為,自我是完全自由的,不遵守什麼必然規律,所以這種自由不可下什麼定義。柏格森的這種學說實際上是在強調直覺和體驗的重要性。

柏格森還提出,創造宇宙萬物的是一種生命之流,或者叫生命衝動,但他同時又說,“生命是心理的東西”,“意識是生命之源”。那麼人們會問,意識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柏格森認為,意識實際上與生命衝動融為一體。世間萬物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生命衝動向上的噴發,這就產生了一切生命形式;另一種是向下的墜落,產生一切無生命的特質。柏格森的這種哲學觀念與他的宗教意識有密切關係,但又不同於傳統的宗教觀念。因為他提出上帝是一種純粹的永無終結的創造活動。

從柏格森的學說看來,他顯然受到以叔本華和尼采為代表的唯意誌主義的影響。但柏格森學說的最重要特征是他的直覺主義和反理性主義,而這種思想在西方現代哲學思潮中頗具代表性。柏格森的反理性主義表現在他否認人類的理智有認識世界的能力,否認人以理智的形式和理智的方法所表現和獲得的知識有實在的、客觀真理的意義。他認為,要認識客觀世界隻能通過直覺。

什麼是直覺?按柏格森的解釋,“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於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如此看來,直覺是有些神秘的東西。柏格森還指出,直覺可以達到理智無法達到的事物的內裏,達到絕對的領域。用直覺的方法進行哲學思維,就是逆轉思維活動的習慣的方向。其實,中國人也常說“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它就有些直覺思維的意思。應該承認,直覺雖然有些不可解釋,但並非不存在,也並非不重要,很多情況下,直覺會給人重要的啟迪,隻是因為難以解釋,所以不能為它的存在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存在。這樣看來,柏格森的哲學其實為西方人的思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領域。從19世紀以來,西方世界麵對人的異化,對17世紀以來就提倡的理性產生了逆反心理,反理性主義的思潮應運而生,諸如唯意誌主義、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等,都有濃厚的反理性主義的色彩,柏格森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