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法國智慧(7)(2 / 3)

如果說巨人的形象主要是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出來的,那麼在巴汝奇的形象上則有較多的現實主義成分。他是法國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時所產生的一種人物類型,他用狡猾的方式進行剝削,謀求個人利益。他向老百姓借錢,說盡一切好話,錢到了手,老百姓休想他還債。他有時也會吃點虧,但有仇必報。羊商因為得罪了他,便死在他的手裏。可是,拉伯雷對這個資產階級典型人物是同情的,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把他寫成狡猾中有幽默,非常樂觀,他在龐大固埃等人消滅害人的惡魔和邪惡的巨人時,也起了一定作用。

拉伯雷對僧侶有深刻認識,揭露他們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他也塑造了出身於下層僧侶的若望修士的理想形象。修道院遭受劫掠,院長和其他修士慌成一團,“以唱讚美詩和作禱告來抵抗敵人,用美麗的詞藻來祈求和平。”若望修土卻立刻拿起武器,抗擊敵人。他為人誠實,心地善良,盡管語言粗野,但直爽可親。

《巨人傳》的主要特點是揭露性強。作者認為宗教迷信妨礙社會向前發展。巴黎大學的神學家妄想統治精神世界,他們成為拉伯雷嘲笑的對象。他指出巴黎大學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諷刺安岱雷希王國的女王把抽象、本質、外形、概念、想像這“五種元素”作為主要食糧。

他揭露羅馬教廷,說它是“對世界的威脅”。他憤怒抨擊封建司法。穿皮袍的貓王是非常可憎可怕的畜生,是非不明,曲直不分。它們的法律好比蜘蛛網,專捕捉小蒼蠅、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蠅。它們身上掛一個開口大袋,用來接受賄賂。拉伯雷繼承了法國中古城市文學的傳統,對後來的諷刺文學有很大影響。

《巨人傳》描寫的德廉美修道院體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在這個修道院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爾虞我詐,而是互相信任。不論男女,都可隨時進院修道,也可隨時退出。他們不受任何教規的約束,“可以光明正大地結婚,人人都可以發財致富,自由自在地生活。”修道院隻有一條院規:

“做你所願做的事。”拉伯雷標榜的社會原則體現了文藝複興時期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要求。

拉伯雷認為解放人的力量要通過教育。因此,教育問題在《(巨人傳》裏占很重要的地位。拉伯雷強調教育要把體育鍛煉包括在內。他批判中古經院教育窒息“人的天性”,提出新的人文主義的教育方案,主張使人全麵發展,培養“全知全能的人”,也就是適應當時資產階級需要的人。他特別強調知識的作用,以為人類隻要掌握了科學,在學問上成為巨人,就有力量和黑暗勢力作鬥爭,為人類創造美好光明的幸福世界。

《巨人傳》沒有嚴密的結構。第一、二兩部還有一定的脈絡可尋,故事圍繞著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兩個巨人的經曆而發展。最後三部隻憑龐大固埃等的遊曆冒險這條線索把故事無限地延長下去。作者利用這種結構形式,在廣闊的背景上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他特別注意人物外形的描繪,但有前後不一致之處。龐大固埃在第三部還是個魁梧的巨人,第三部以後卻好像和平常人一樣了。《巨人傳》的語言富於創造性,有時氣勢磅礴,熱情充沛,有時莊嚴雄辯,但也有一些段落流於庸俗粗野。拉伯雷大量運用各行各業的語言,這說明他對社會下層的行話也很熟悉。他往往一連使用幾個意義相近的詞來描寫一個動作或表達一個概念。這是拉伯雷的誇張手法的一種表現,同時也說明16世紀的法蘭西語還未固定下來。

用筆開創事業的巴爾紮克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在他2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91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在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2400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給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珍品。人們不禁要問,巴爾紮克是怎樣利用這樣短暫的時間來創作這麼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爾紮克有個創作時間表:從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說在椅子上坐12個小時,專心修改稿件和寫作。然後,從中午到下午四點閱讀各種報刊雜誌,五點用餐,五點半才上床睡覺,到半夜又起床繼續工作。法國一位傳記作家介紹時說:“每3天巴爾紮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裝滿一次,並且得用掉10個筆頭。”

巴爾紮克的時間表啟示我們: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寫作上取得一定成就,沒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和爭分奪秒的拚搏精神是難以做到的。他碩大無朋的腦袋,裝滿了對這個罪惡世界的悲憤,他魁梧健壯的身體,洋溢著生活的痛苦與歡樂,他的《人間喜劇》揭露了人性中的種種醜陋,他的獨具個性的幻想與寫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建立了一座豐碑。

通過《人間喜劇》,巴爾紮克“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他的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