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僅是多年以來對中國各個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長期思考,也是對我多年來個人生活經曆的反思與感悟。我希望讀者不僅能從中找到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大略,也可以看到一個個個體在這些城市中灑下的青春與熱血,遺失的夢想與傷痛,並由此而產生共鳴。
由是,將平生所見所思,整理成文,名曰《大國諸城》,希望微言中可見大義。此前,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立世近百年,對於中國區域和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天才性的設想。國父肇劃,自是雄才大略,令人尊崇。不過,時移世易,今日中國區域和城市的競爭格局,已經遠遠超過了孫中山先生當年的預見。大國崛起需要新的強國方略,而《大國諸城》,庶幾有重整中國城市與區域方略、繼承和發揚《建國方略》之宏願。天昊不才,但中國一日千裏之發展亟須廓清迷霧,因此不得不勉力為之。不周之處,希望各位方家不吝批評指正。
本書的麵世,首先要感謝的是長江商學院。在長江商學院的一年中,我得以遍閱各種圖書,在生活無憂的同時,有足夠的時間沉澱下來思考,開拓此前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打開一扇通往更廣袤空間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在我最困頓和迷茫的時候,長江商學院給了我一個空間。在長江商學院的很多夜晚,我都留駐圖書館,一個人坐在龐大的圖書館裏,獨麵寂靜,與星鬥為伍。也感謝久違的大海、西湖、長江水,還有故鄉紅安的倒水河,它們讓我在人生之旅中,可以借滄浪之清水,洗滌心靈,滌蕩自我,涅槃重生。
親友和同事的督促,是本書能夠出世的重要動力。感謝剛峰、陳陽波、徐遠翔、周季鋼、袁開紅等朋友的鼓勵。
感謝馮立峰、朱敏、趙鐵、崔毅、周麗敏、童海華、鄧新華、吳強、楊偉信、田毅、尹傳高、戴誌勇、姚冬琴、黃賓、潘海福、胡舒立、馬良鵬、呂強、龍金光、苗蕾、陳力、張小平、椿樺、童大煥、蘇東、張德華、黃海川、鄭風田、江河、陳寶存、杜躍進、胡勁華、楊國英、劉波、勞春燕、駱新、周蓬安、黎明、葛紅兵、端宏斌、張青葉、吳金豪、吳飛、劉勇、夏效鴻、郭曙光、尹傳高、李海龍,海浪、王魯峰、吳彥軍、鄒建峰、金心異、倪金節、陳潤、李大千、郭夏、王凱、劉倩、吳安定、張會亭、孟令娟、王洛斯、江沛、盛大林、五嶽散人、陳小軍、張春輝、嚴建設、潁水之上、陸新之、苗坤、陳方、秦建中、張君煜、亦忱、2可器、播報一郎、丁咚,朱月光、李閆、於海、扈小娟、段旭、張雅、石述思、易鵬、柴璐、趙普、陳曉宇、常惠芳、侯召迅、周科、黃勝友、餘少峰、劉瓊、劉紅鷹、張良、劉四海、欒笑語、王春元、陳韻、周碧華、卞洪登、李學賓、陳曦、武雲傅、孫雪東、冒安林、高嵩、馬娟、張春蔚、任健、王燕、巫雲峰、張玉、穆莉、李哲、趙婀娜、顧維潔、王濤、何曼、杜亮、方丹、宋海蛟、惠心、陳瑛、張永靜、馬方業、馮淑娟、李文科、王嘉涵、程越、藺會傑、郭華德、鄺新華、黃愛芬、徐龍淼,鄭豐、潘崇敏、賴剛、梁莉、何洪春、方龍飛等朋友的支持。
感謝浙江省委、山東省委、青島市委、寧波市委、金華市委、台州市委、德清縣委、湖州市委、紹興市委、慈溪市委、舟山市委、日照市委、西安新鹹新區、河北廊坊、河北固安、江西上饒信州區以及故鄉湖北紅安縣方麵提供的實地考察機會。
特別鳴謝浙江省的晉杜鵑、徐斌、劉卓文等幾位女士,以及趙洪祝先生、茅臨生先生、幹飛先生、陳國平先生。
感謝國資委、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新聞辦、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機構的部分領導與知名學者的指導。
感謝舒富民、胡曉生、範穎華等《求是·小康》雜誌社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寬容與理解。
杭州藍獅子出版中心的王留全、宣佳麗,浙江大學出版社的王長剛對於本書耗費了大量心血,在此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