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鄭州vs洛陽:誰是中原龍頭
新歡舊愛,最斷人腸。
鄭州與洛陽之於河南,正是如此。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在幾千年的曆史中,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國的龍頭。那時的鄭州不過是河南的一個小鎮,鄭州的崛起,不過是近百年的事,相對洛陽,鄭州不過是“小弟”。而如今,這個曾經的小弟,卻已經是河南事實上的“老大”,鄭州不僅是河南省省會,其政治和經濟地位亦超過洛陽。
而洛陽的存在,也似乎對鄭州構成了壓力。雖然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但是,洛陽憑借5000年古城的聲望蜚聲全國,在名望上與鄭州分庭抗禮。不僅洛陽在曆史上比鄭州更為知名,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洛陽還是河南的經濟龍頭,一度讓鄭州這個省會很沒有麵子。
2003年,河南正式公布了《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發展戰略構想》。在這一構想中,中原城市群的城市體係包括3個層次:第一層是鄭州都市圈;第二層是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以洛陽為次中心,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等城市為節點,構成中原城市群緊密聯係圈;第三層為外圍帶和輻射區。在這種戰略構想下,鄭州是中心,而洛陽則是“副中心”。
事實上,在很多省域經濟中,都存在著雙雄爭霸的局麵。如山東的濟南與青島,江蘇的南京與蘇州,浙江的杭州與寧波,福建的福州與廈門,廣東的廣州和深圳,遼寧的沈陽和大連,河北的石家莊與唐山,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這些省域經濟活躍,才會出現這種雙雄爭霸的局麵。
不同的發展曲線
2009年,洛陽國內生產總值為2075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45位,在中部城市中位於武漢、長沙、鄭州之後,在河南省內排名第二。而鄭州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300.4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23位,居河南省內第一位。就總量而言,鄭州稍勝一籌,不過,就10年的發展速度而言,則洛陽勝於鄭州。
2000年,洛陽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21億元,2005年增加至1111.5億元,增長了1.64倍;而同期的鄭州,則從732億元增加至1650億元,增長了1.25倍。就5年複合增長率來說,洛陽高於鄭州,在增長高峰期2004年和2005年,洛陽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分別為28%和25%,遠遠高於鄭州2004年的15%和2005年的13%。
城市的經濟實力,一直都是動態的。在改革開放初期,洛陽的經濟實力尚超過鄭州,當時,洛陽一直是鄭州趕超的目標,甚至在1992年,在鄭州和洛陽的經濟實力非常接近的時候,鄭州直接喊出趕超洛陽的口號。時至今日,鄭州超過洛陽已成定局,而洛陽要反超鄭州,能否擁有鄭州當年一樣的機會?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洛陽都領先於鄭州。當時,洛陽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之一,“一五”規劃期間,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中,有7個建在洛陽。一拖、洛銅、洛礦、洛軸等重工企業獨霸河南。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洛陽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總額,就已經超過整個廣東省的利稅總額。國家還在洛陽建立了一批實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洛陽高技術人才密集。每百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員和1名工程師。當洛陽有5個院士時,鄭州還一個都沒有。
長時間占據河南“龍頭”位置的洛陽,卻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工業的滑坡而一落千丈。當時,國家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很多重工業基地都隻保住了龍頭型國有企業,其他中小型企業則紛紛倒閉,洛陽瞬間喪失了原有的地位。而鄭州則憑借其在政治、地理、交通上的優勢,大力發展商貿和輕工業,並以民營經濟為先導,迅速超過了洛陽,確立了其在省內的老大地位。
如果雙方都保持近10年內的發展速度,則洛陽需要20年才可以重新趕上鄭州。而在目前中國城市發展速度普遍減緩,並且各地發展呈現均衡的大勢之下,洛陽重新趕超鄭州,比當年鄭州趕超洛陽,更為困難。
而就河南的經濟版圖而言,作為河南之中的鄭州,顯然比偏西的洛陽,更有輻射力。如果要二選一,找到一個發展核心的話,鄭州的“十省通衢”之優勢,是河南更需要的。
鄭洛爭雄,群龍無首
中部崛起,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近年來,中部龍頭城市之爭逐步激烈,武漢一城獨大,長沙後來居上,鄭州虎視眈眈。同時,幾大都市圈,亦開始一較高下。
就省域經濟和城市群整體實力而言,河南先行一步。2009年,河南國內生產總值為19367.28億元,湖北為12831.52億元,湖南為12930.69億元,河南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是湖南和湖北的1.5倍,已經遙遙領先。同時,中原城市群的總值,亦超過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