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龍頭城市而言,河南卻遠遜於湖南、湖北。作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鄭州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300.4億元,而武漢為4560.62億元,長沙為3744億元,鄭州的總量,在三個中部中心城市中最小;而作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洛陽更是隻有武漢的45.5%,長沙的55.5%。
雖然在《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發展戰略構想》中,鄭州被設想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物流中心,但是,由於鄭洛爭雄,鄭州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地位反而下降。
目前,鄭州的國內生產總值是洛陽的1.5倍左右,與洛陽的差距,比起10年前更小。同時,在中原城市群的9大城市中,除鄭州與洛陽之外的7個城市,實力亦非常均衡。焦作、平頂山、新鄉和許昌相差都在10%以內。相比上海在長三角經濟圈中的絕對核心地位,以及武漢在武漢城市圈中的一城獨大,鄭州的中心城市首位度很低。
而鄭州的中心作用的模糊,導致了河南省各城市之間協同效果的缺乏,群雄並起的潛台詞就是無序發展,最終導致產業雷同。
如在鋁工業發展方麵,河南省的眾多城市,都以其為主導產業。河南省有豐富的鋁礬土和煤炭資源,其電解鋁、氧化鋁的產量居全國第一,鋁加工材料的產量居全國第二。包括鄭州、三門峽、洛陽等城市,都將鋁工業作為支柱型產業。
東成西就
在中原城市群中,鄭州與洛陽,一個為東部中心,一個為西部中心。
事實上,正如它們在中原城市群裏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樣,鄭州與洛陽的產業結構,亦存在很大的差異。
鄭州的突出優勢,一個是商業,一個是輕工業。鄭州與武漢一樣,在改革開放初期,都以“雙通”起飛,流通與商貿業發達,鄭州一度成為中國四大商都之一。同時,鄭州最近十幾年的發展勢頭很猛,其大眾消費類的輕工業,亦比洛陽發達。目前,富士康等製造型企業落戶鄭州。在鄭州的工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過小,這將使鄭州的抗風險能力變弱,影響其未來的產業布局。而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和少林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則使鄭州欲將汽車行業作為其未來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9年,鄭州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1∶54.6∶42.3,而洛陽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4∶65.3∶32.3,就工業對於經濟的貢獻而言,洛陽遠超鄭州。
不過,福兮禍之所依,洛陽的一大缺陷就是大眾工業不發達。雖然工業對於洛陽的貢獻率已經達到2/3,但是,這一貢獻主要來自重工業,洛陽缺少高端製造業產業,亦缺少輕工業產業,工業結構單一。此外,相對鄭州進駐大量世界500強和國內知名企業,洛陽的外來巨頭亦很缺乏。
洛陽的優點在於重工業發達,其新興裝備行業亦希望巨大。洛陽石化工程公司、洛陽鋁業公司、洛陽電力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全國赫赫有名。洛陽的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以及一大批“洛陽製造”的銷售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80%左右。洛玻集團的電子超薄玻璃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也達到90%。洛陽的一拖集團則在國內和亞非地區享有盛譽。
作為河南科教實力相對集中的城市,洛陽目前在高新技術上亦略勝於鄭州,洛陽軸承集團特種精密軸承公司為“神舟”係列飛船和“嫦娥奔月”工程提供過90%的軸承。
鄭州和洛陽在工業領域的側重點不一樣,鄭州的優勢在信息產品、新材料和汽車、食品和紡織、煤炭、工程機械等領域,而洛陽的優勢則在現代化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領域。但在某些領域,兩城的優勢將發生重疊,如新材料領域,這也是鄭洛之間需要解決的產業協同問題。
在未來,兩個城市“補課”的重點也不一樣。鄭州確立了“拉長工業短腿,發揮商貿優勢”的發展方針,其工業結構的調整方向,主要為適當重型化,而洛陽則要補輕工業的課。同時,洛陽的第三產業比重過低,作為豫西乃至整個中原—關中地區的中心重鎮,洛陽的流通和商貿相對落後,其旅遊產業的發展程度,亦與其中國第一大文化資源大市的地位不相稱。在未來,文化資源應該繼續集中在洛陽,如少林資源就與洛陽更為同源。而鄭州,則要將自身更清晰地定位為現代化都市,不要去和洛陽搶古都的地位。
同時,在經濟活力方麵,洛陽需繼續推進改革。2009年,鄭州的非公經濟比重,已經達到67%,而洛陽仍然在40%左右。大型國有企業的存在,限製了洛陽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目前,洛陽民營企業的數量,已經占到企業總數的90%以上,但是,這些企業大都多而不強。在民營企業領域,培養部分能夠在主流行業與國有企業抗衡的企業,是洛陽未來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