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產業轉移:中國的“中突西進”運動(1)(2 / 3)

而這兩大規劃之所以惹人注目,不僅在於它們通過的時間最相近,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唯一產生於兩個相鄰省份的國家戰略,同時,它們都肩負著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以及振興中部的重任。所以,自兩大國家戰略出台起,關於安徽與江西之間的未來競爭,已經掀起了兩地人的心底波瀾。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幾乎同時起步,而在未來,到底誰可領先一步?

第一節實力比拚,各有高下

無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是皖江城市帶,均分別是江西和安徽的精華與未來寄托所在。

就區域麵積、人口以及國內生產總值占本省的比重來講,兩者不分伯仲。

在國務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複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巢湖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麵積達7.6萬平方千米,簡稱為“一軸雙核兩翼”。“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雙核”指合肥、蕪湖;“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皖江城市帶的整個區域麵積,占安徽全省的54%。皖江城市帶是安徽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增長極,2008年其人口達到3058萬人,創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5%和66%。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於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餘、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土地麵積為5.12萬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土地麵積的30%,人口占江西省總人口的50%,經濟總量占江西省經濟總量的60%。該區域以江西省30%的國土麵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是江西省綜合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

就目前的發展程度而言,兩者各有特色。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處於中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該城市帶以合肥為中心,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安徽及其周邊地區都占全國的比重近1/2,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

而在國家戰略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汙染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又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鄱陽湖水,直接關係到長江中下遊的安危和生態構成,鄱陽湖區每年的生態價值大約為3000億元,這種隱性的價值,非皖江城市帶可比。

第二節區位優勢:集中長三角vs分散多方

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麵,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麵臨著直接的競爭。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亦是長三角實施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在皖江城市帶的規劃中,亦明確指其與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的意圖。

目前,皖江城市帶通往東部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這一區域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隻有3個多小時。2008年,皖江城市帶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達到了2163.9億元,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占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角聯係最為密切的區域。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於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彙點,同時毗鄰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既與沿海發達地區山水相連,又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點。

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方麵,皖江城市帶優勢更大,不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更廣。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上饒則是承接產業轉移最為典型的區域。據上饒信州區副區長張愛平介紹,如果以上饒治所駐地信州區為圓心,則上饒至浙江義烏隻要兩個小時,到金華一個半小時,到杭州、寧波隻要三個小時,到溫州四個小時,到上海動車不到四小時,到福建武夷山高速公路隻要一個小時。

同時,從北京至福州,從長沙至上海的高鐵,即將動工興建,建成後上饒到杭州預計隻需一個小時,到上海兩小時,到北京五個小時,同時,上饒的三清山機場亦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