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產業轉移:中國的“中突西進”運動(1)(3 / 3)

2009年,商貿對於信州經濟的貢獻,竟然超過了50%以上,為全國罕見。信州最大商貿城江南商貿,亦成為江西最大的商貿市場。這主要在於,以信州為中心,輻射200千米,無論是江西本地,還是浙江、福建,均在其中,同時,區域內的6個縣城形成了半小時的經濟區。

目前,信州承接的東部產業轉移,亦具有典型的兼顧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三地的特點。據張愛平介紹,信州目前引用的外來資金,60%以上來自長三角,主要集中在浙江。信州與寧波結成了友好城市,寧波甚至在信州設立了無水港口,信州的產品可以通過海關直接出口。而浙江的其他城市如溫州、台州、金華、義烏、杭州等地資金,亦大量進入信州。

在2009年出台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規劃中,信州亦是重要輻射對象,信州乃至江西最大的江南商貿城,就是由福建商人投資的。而珠三角的商家,則主要投資商貿、專賣店等項目,最典型的是來自順德的家具批發市場。

第三節定位差異:加速工業化vs發展與生態的平衡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都負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實現本地中部崛起的要義。

作為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皖江城市帶的定位非常明確,即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實現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則更被賦予發展生態的使命。

鄱陽區生態經濟區的規劃非常獨特,從內到外依次是:湖體核心保護區,禁止開發建設;濱湖控製開發帶,構建生態屏障,嚴格控製開發;高效集約發展區,致力於加快形成並壯大產業集聚區。三種區域,兩種功能,既壯大經濟,亦嚴格保護生態。

鄱陽湖區的這種定位,與江西特點有關。江西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到60.05%,有2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有井岡山、廬山、三清山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鄱陽湖作為中國最大的濕地之一,是最大的候鳥棲息地,在中國被稱為“大陸之腎”。

同時,鄱陽湖的水量足以改變長江的水質。而下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堆積著中國幾萬億的國內生產總值,鄱陽湖具有保障長江中下遊生態安全的重任。其一年的生態經濟價值為1500億元左右,基於長江生態係統平衡,鄱陽湖需要作出某種犧牲。

2007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西考察時,感歎像江西這樣的生態環境在中國已經不多了,表達出要使鄱陽湖永遠成為“一湖清水”的願望。而當時的省委書記蘇榮,曾從九江星子縣乘船出發,5次泛舟湖上,探求青山綠水與工業化、城市化共處之道。

時任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稱,鄱陽湖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而江西正處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時期,這既是一個“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容易發生生態惡化的關鍵時期,鄱陽湖需要在保有發展權的同時,保持生態優勢。由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比皖江城市帶,多了一道“符咒”。

而這種不同,直接導致了兩者戰略目標的巨大差異。

皖江城市帶的目標是,到2015年,皖江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非農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鄱陽湖的目標是,到2015年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2020年形成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此外,鄱陽湖天然濕地麵積穩定在3100平方千米,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0%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皖江城市帶未來的本質,是要加大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而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除打造八大重要產業之外,亦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生態旅遊、商貿物流、節能環保產業為重點的服務業。其工業化程度,將比皖江城市帶略低。

同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另一戰略目標是,建設宜居城市。以上饒為例。信江和豐溪河在城市中心交彙,城區有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而在全國的其他城市中,隻有廣州白雲山在城區邊緣。同時,上饒還是全國13個空氣和水質最好的城市之一。甚至在2008年雪災的時候,往東的浙江都受災,上饒卻安然無事,因為南邊的武夷山擋住了台風,北邊的靈山擋住了西伯利亞的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