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產業轉移:中國的“中突西進”運動(3)(1 / 3)

第二節核心產業的優勢比拚

湛江、韶關、河源三地作為廣東的後發城市,其農業比重比較高,都超過了10%。隻是河源與韶關比湛江多了電力資源;同時,湛江的海島風情,韶關的丹霞地貌,眾多的曆史文化名城以及河源的生態旅遊,均各有特色,難分高下。

真正決定三地未來競爭力差異的,是各自的核心工業產業。

2009年,韶關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40.9%,實現了由農業經濟占主體向城市經濟占主體的質變。其中,重工業增加值為126.65億元,輕工業產值為55.18億元,輕重工業比重為30.3∶69.7。

在韶關,本土重工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將韶關作為華南重工業基地和廣東戰略後方,客觀上造就了韶關重工業城市的地位。

韶關的重工業不僅在三地,更是在整個廣東處於絕對優勢。韶鋼產能已突破500萬噸,躋身世界鋼鐵企業100強之列;凡口鉛鋅礦、韶關冶煉廠(簡稱“韶冶”)產量居全國第三位;韶冶、韶關煙廠均入選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

在未來,韶關絕不可自剪羽翼,因為調整產業結構而放棄重工業,而是應該在保持重工業絕對優勢的同時,拓展產業鏈,補充新興製造業,實現輕重工業的相對均衡。

在保持重工業優勢的基礎上,韶關積極拓展產業鏈,已形成鋼鐵、有色金屬、電力、機械、煙草、製藥、玩具等七大支柱產業。同時,韶關重點打造新興製造業基地,初步實現了產業聚焦。此外,韶關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在不可再生資源逐年減少的未來,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的潛力巨大。

河源2009年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23.89億元,輕工業增加值為50.92億元,重工業增加值為138.85億元。

河源目前擁有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陶瓷和醫藥製造等七大主導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0.0%。

相對而言,河源工業產值小,傳統工業相當滯後。而作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未來的發展,必須要走非常之路。

在過去的幾年中,河源一直倡導“三反”發展模式,即反傳統發展路徑,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承接。

為此,河源決定直接發展新興產業。河源當地將其稱為“四新產業”(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利用國際國內產業升級的機遇,選擇戰略製高點,力爭在產業結構上與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線,甚至優於珠三角。

河源以太陽能作為突破口,河源是中國最大的矽產地,石英砂儲量和產量占全國的2/3。2009年1月,投資280億元的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在河源奠基動工。在漢能的帶動下,廣東國華、南玻集團等紛紛進駐河源,屆時,河源將實現由“矽產地”向“光穀”的華麗轉身,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大的光伏產業基地。

不過,對於河源來說,“三反”模式充滿巨大變數。中國區域經濟目前是一種“諸侯經濟”,新興產業的競爭,難免與傳統產業一樣,淪落到“刺刀見紅”的地步。比如太陽能行業,除河源外,目前江蘇、浙江、江西等已經引領先聲,河源恐難獨美。

在廣東內部,廣州與深圳在新興產業領域更有優勢,能否渡過成長期,不至於被扼殺在搖籃中,是對河源的嚴峻考驗。

成則一飛衝天,敗則再遲一步。在產業布局方麵,河源站立山穀之口。

湛江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0.7∶43.1∶36.2。工業成為湛江第一大產業,工業立市的戰略初見成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7.90億元,其中輕工業108.33億元,重工業239.58億元,其比例為31.1∶68.9。

湛江的核心產業是石化和鋼鐵,以及新興製造業和農海資源深加工,然後在此基礎上拓展能源、紡織、家電、造紙、醫藥、電子、機械等未來支柱產業。

湛江的重化工業,幾乎都是“外來大和尚”。湛江能夠擁有相對發達的石化和鋼鐵工業,主要是拜國內外重工業轉移所賜。近年來,中國的鋼鐵、石化、電力等重化工業,呈現出向沿海城市轉移的大趨勢。

在石化領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大石化(中石化與科威特合作成立)、俄羅斯塔氏集團液化氨等,產值均超過100億元。在鋼鐵行業,上海寶鋼投入巨資建設湛江千萬噸級鋼鐵基地。其他投資湛江的企業還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聖戈班、大中紡織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