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的弱小,是湛江的一個重大缺陷。湛江本地知名企業如湛江港集團、東興煉油廠、恒興飼料、國聯水產、鴻智家電等,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比珠三角的著名企業小得多。
湛江雖然臨海工業發達,已超過工業增加值的六成,但是,缺少本土工業的支持,湛江工業有空心化的危險。長久下去,難以形成均衡的產業結構,必將延緩其成為北部灣中心城市的進程。
湛江不同於河源和韶關之處,還在於其擁有優良港口,湛江未來的抱負,除工業外,更希望成為區域性的商貿、金融、物流和旅遊中心。
2009年,湛江港貨物吞吐量11838萬噸,是西南沿海港口群中的唯一億噸大港,被交通部定位為西南沿海港口群主港口。
不過,湛江港的未來,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取決於北部灣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2010年,湛江出口量下降了16.3%,對東盟的出口量更是下降了33.2%。湛江港的崛起,有賴於中國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產業落差,而在目前雙方產業趨同的情況下,湛江港並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
第三節經濟活力的比拚
隨著珠三角發展步伐的放緩,珠三角之外的廣東其他城市,反逆勢增長。作為珠三角的邊地,韶關、河源、湛江最近幾年均獲得了跨越式發展。2004—2009年,三大城市的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0%。
就5年增長情況而言,增長最快的非河源莫屬。自2004—2009年,河源曆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7.9%、12.5%、27.3%、20.7%、10.7%、10.6%,其生產總值從2004年的173.06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416.95億元,5年內增長了2.4倍。其中2006年和2007年,更是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20%。
湛江的速度稍次之。2004—2009年,湛江曆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1.0%、12.1%、12.9%、13.0%、10.0%、10.6%,其生產總值從2004年的608.16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156.17億元,5年內增長了1.9倍。而在其峰值時期的2007年,更是創下了12年來最高的增長率13.0%。
2004—2009年,韶關曆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3.5%、12.3%、12.4%、14.9%、10.6%、10.1%,其生產總值從2004年的325.02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571.73億元,5年內增長了1.76倍。
世界上各城市發展的經驗證明,民營經濟的活躍程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經濟的活力。而珠三角的崛起,亦得益於民營經濟的強大。珠三角的幾大經濟強市,如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擁有超過全省60%的知名民營企業。
河源最近幾年之所以能夠體現後發優勢,其秘密就在於民營經濟的崛起。至2009年,河源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22.13億元,增長率為13.3%,高於總體經濟增長率;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3.3%。在河源經濟增長最快的2006年,其生產總值增長率達27.3%,為廣東省第一。當年,河源的民營經濟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2.2%。同時,其工業產值的占比由2005年的32.5%提高到40.3%,工業比重上升到曆史最高,實現了工業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曆史性突破。也正是這一年,河源在廣東的排位實現了跨越,國內生產總值超越雲浮、汕尾二市,不再居於城市排位的末位。
至2009年,河源的民營經濟比重繼續上升,達到53.3%。
無論是發展內生性的本地經濟,還是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河源未來的希望所在,仍然是民營經濟。近5年來河源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東莞與中山,排名全省第三,前途不可限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依。
由於多年來一直擔負著保護珠三角水源的重責,河源對於環境保護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這也製約了傳統工業的發展。河源工業基礎的相對薄弱,在未來反成為優勢,傳統產業特別是重工業,往往是與國有企業密切相關的,而河源未來所要發展的四新產業,其主流企業正好多是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