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湛江不可能坐等大西南和北部灣的崛起。所以,湛江目前為了要增強經濟活力,其一是要發展本土支柱型工業,這些工業主要集中在大眾消費、現代製造業領域。在這些領域,湛江應該徹底放手,效仿浙江的做法,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鼓勵民營企業的成長。
同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湛江應進行功能分區,除臨海區域承接石化和鋼鐵工業外,其他區域主要承接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大眾產業。
另外,湛江還應該借港口經濟以及海島旅遊之便利,放手發展第三產業。雖然湛江成為北部灣中心尚需時日,但是,其作為港口城市的雛形已經形成。湛江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07—2009年這三年內增長迅猛,從382.16億元增長到571.71億元,三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9.5%、22.4%、22.2%,創下1995年以來的最高峰值。作為未來大西南、北部灣的中心乃至亞太中心港口城市,民營企業在第三產業的崛起,或許才是湛江未來的希望所在。
第四節產業轉移的力度對比
近年來,珠三角側翼的騰飛,正是肇始於廣東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2005年3月,廣東省政府製定出台了《關於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正式拉開了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的序幕,各地產業轉移園蜂起爭雄。
目前,廣東35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主要分布在韶關、梅州、河源、惠州、肇慶、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
2009年,廣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產值907.18億元,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稅收達到53.1億元,增長率為33.99%。正是產業轉移,使得廣東經濟結構發生逆轉,珠三角邊緣地區的發展速度,已經全麵超越珠三角。
珠三角三角之地韶關、河源、湛江之間的產業轉移園的競爭,對於實現各自經濟總值、產業比重、完成總量的飛躍和產業轉型升級,都至關重要。
目前,在廣東的產業轉移中,有兩項引起了三地間的激烈爭奪:其一是廣東每年將投資15億元,擇優扶持3個產業轉移園,這引起了三地產業轉移園對於扶持資金的爭奪。其二是,跟著哪個“帶頭大哥”,直接決定著“後發小弟”的未來發展前途。
雖然目前廣東實行的是指定式的一對一對口轉移,但是,在產業轉移的後期,市場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產業轉移將越來越按照產業補充的方式進行,從而突破了指定地域的限製。
作為廣東的北大門,韶關本來是與東莞一對一的。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比較符合產業互補性。韶關多重工業,少大眾製造業,而東莞的傳統製造業,亦需要大規模轉移。
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園是韶關最主要的產業轉移園。目前,園區已有生產性企業140多家,逐步形成了以機械、電子、玩具、印刷為主的產業結構,生產總量約占全市生產總量的10%。此外,韶關還有東莞東坑(樂昌)產業園、東莞石龍(始興)產業園等省級產業轉移園,累計投入開發資金31億元。
2009年,韶關產業園的工業總產值達到58.1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0%左右,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增長21.4%。外貿出口額達2.3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38.76%。韶關眾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經過創業和技能培訓後,“變身”為產業工人,分別有21.74萬人和15.8萬人經由市外和市內兩條渠道,在珠三角和韶關實現就業。
韶關的產業轉移對於其產業結構的改變,不僅在於“進補”,更在於其重工業具有“吸星大法”。
韶關進行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其實就是東莞和廣州。其中,在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承接的來自東莞的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玩具方麵,特別是玩具產業。目前,旭日、美昌、鎮泰、建溢、孩之寶等中外大型玩具企業,均雲集韶關。2008年,韶關玩具工業增加值為5.27億元,增長率達到59%。
雖然韶關與東莞結對,但是因為交通緣故,韶關與廣州亦來往密切。來自廣州的產業,主要分布在韶關的縣(區)。比如,廣東精細化工的產值占到全國精細化工總產值的1/3強,僅廣州化工城的年交易額就達5000億元,在全國影響力非常大。然而這些廣州企業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北上時一旦過了南雄,“廣東製造”就會變成“江西製造”,於是,眾多來自廣州珠三角的化工企業,紛紛集中在東莞大嶺山(南雄)產業園。目前,有86家精細化工及配套企業相繼入駐南雄園區,累計投資超過30億元,甚至世界化工巨頭德國拜爾也選擇在南雄產業轉移園新設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