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仁化、乳源、始興、樂昌等地的精細化工、有色金屬、氯堿化工、製筆、鍾表等產業亦初具規模。
這樣,通過主要來自東莞、廣州的製造業的轉移,韶關等於是補齊了現代產業體係,並且逐步形成了聚焦效應。
韶關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其自然資源以及重工業,形成了反向的“產業吸附”。韶關因為其礦產資源,吸引了一些有色金屬企業,而韶鋼,更是吸引了宏德熱軋帶鋼有限公司、光達鋼鐵有限公司、正星汽車鋼圈製造有限公司等10多家鋼鐵下遊企業,形成了鋼鐵產業集群。
河源是廣東產業轉移的重地。在全省33個省級產業轉移園中,河源占了4個,成為全省省級產業轉移園最多的地級市。在《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河源的“增長競爭力”已躋身全國第二。產業轉移,無疑助推了河源的飛躍。
目前,河源共有中山(河源)、深圳(河源)、深圳福田(和平)和深圳南山(龍川)4個產業轉移園,規劃總麵積為217.37平方千米,已開發麵積為33.99平方千米。
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成立於2005年5月,是中山、河源兩市共同建立的產業轉移工業園,亦被視為廣東最成功的產業轉移園之一,獲得了廣東省政府10億元的競爭性扶持資金。
河源的目標是力爭打造3~5家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航母”,到2016年形成總產值達2000億元的四新產業。
產業園對於河源經濟的貢獻,不言而喻。2009年,河源全市產業轉移園創工業總產值123.26億元,同比增長28.6%,占全省產業轉移園工業總產值的42.5%,亦達到河源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河源產業轉移園的稅收為5.03億元,同比增長12.3%,是河源2002年全部稅收的5倍。
而產業轉移,對於河源產業結構的改變,是顛覆性的。
河源的產業轉移,雖然與中山結對,但是由於地緣關係,河源主要承接來自深圳、東莞等珠三角東線的產業。在河源的4個產業轉移園中,有3個是與深圳對接的,而事實上,在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轉移園,也有不少深圳企業落戶。目前,在河源產業轉移中,來自深圳的企業,多達75%以上。
作為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河源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雖然拒絕了350多家總投資額高達400多億元的“汙染企業”入園,並且還整頓了本土的很多小鋼鐵廠、小水泥廠等高能耗產業,但是,河源最近幾年的經濟總量,卻能夠保持連續的高速增長,其核心原因,就是借助深圳等珠三角地區最發達的高科技產業的力量,進行反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轉移,形成了四新產業基地。河源通過“不流血”的產業革命,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跨越式發展。
而河源之所以能夠獲得高科技企業的青睞,亦多有巧合。河源地處廣東東北,離深圳和東莞很近,而這兩地剛好是珠三角最發達的地區,它們亦急需戰略腹地。河源由於保護環境而導致客觀上缺乏傳統工業,這一點正好被高科技企業所看重。
在新能源領域,投資額達280億元的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使河源成為全國最大的第二代太陽能電池生產研發基地。在手機領域,隨著西可通信和中興通訊的先後進入,河源已經成為廣東的手機生產基地,中興通訊在河源的投資更達100億元以上,首期投產之後,將使河源的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而在2009年,河源手機產量已突破1300萬部,與上年同比增長117%。在新醫藥領域,河源立國製藥崛起為“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河源已有新醫藥企業13家,2010年產值超10億元。而在新家電領域,投資額達22億元的日本東芝(TMD)TFTLCD液晶麵板項目也已動工。
通過產業轉移,河源形成了四新產業基地,實現了產業聚焦。同時,在外圍形成了汽車、模具、陶瓷、紡織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