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成為老區,必為兵家重地。正是由於山高路少,交通不便,井岡山成為湘贛邊根據地的中心,紅安成為鄂豫皖蘇區的中心,延安則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央根據地。在告別“政治掛帥”的時代之後,曾經得到國家各種照顧和扶持的老區,逐漸歸於平靜,甚至走向落後,這乃是一種天命。
由於缺少資源稟賦,多數老區都相對貧困。同時,由於非均衡的國家發展戰略,改革初期,主要是東部沿海區域率先發達,老區處於後發劣勢。在2008年的國家級貧困縣中,80%以上的老區均名列其中。2009年隻有延安的人均收入躍居陝西首位,成為少數走出貧困的老區。
改革開放30年之後,中國麵臨著新一輪的發展周期,如何突破曆史局限,實現二次輝煌,是很多老區人多年來的夙願。
中國的發達,不僅在於東部沿海和中心城市的發達程度,更在於欠發達區域的發達程度。老區普遍發達,才是衡量國家發達程度的標準。
所有的老區,都有深厚的政治資源,這使它們在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得到了國家的各種照顧,但是,這也是它們在改革後逐步落後的重要原因。
在商業時代,政治優勢往往變成了包袱。老區人普遍存在一個抱負:戰爭時期,成為平定天下的英雄;和平時期,成為治理國家的國士。然而深厚的政治和軍事底蘊,在商業時代,容易形成精英主義。反是廣東、浙江這些富有草根思想的地方,重視平等交換,輕視出身,容易造就發達的商業社會。
告別英雄時代,亦是所有老區在未來的歸宿。
紅安:老區經濟能否後發先至
革命時期,老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能夠成為老區,必為兵家重地。
作為曾經的鄂豫皖蘇區中心、紅四方麵軍發源地的“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最近幾年發展迅猛,作為在地位上僅次於井岡山和延安的革命聖地,紅安的發展之路,對於所有的老區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
第一節貧窮是老區的“天命”?
在中國,有15塊連片的老區,而老區所在的市縣,多數貧困,貧困莫非是老區的“天命”?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區的貧困,乃是缺少資源稟賦所至。無論是國家還是城市,資源稟賦的先天差別,確實對於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如目前海灣國家普遍發達,就與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關係密切。
紅安地處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界地,曆來是兵家重地。山高路少,交通不便,紅安成長為鄂豫皖蘇區的中心,並成為赫赫有名的紅四方麵軍的誕生地。
同時,在成為革命老區的地方中,除了廣東在大革命中領風氣之先,內地的老區,幾乎全部是窮地。正因為貧窮之極,才無路可走,隻有革命造反一條通途。
紅安作為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曾經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黃麻起義是指1927年11月由中央鄂東特委領導的黃安、麻城兩縣人民發動的起義。(黃麻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大別山地區發動的首次武裝鬥爭。——編者注),幾與當年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齊名。大革命時期的紅安,一共有14萬人參加了紅軍,而當時紅安的人口不過40多萬,全國每4個工農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是紅安的,比例之高,全國僅有。雖然有董必武、陳潭秋等革命先輩的啟蒙作用,但是,按照毛澤東在其早期知名雄文《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裏所言,正是因為存在著眾多的窮人,所以才最富有革命精神,紅安正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以後,紅安經曆過短暫的輝煌期,不過,這種輝煌,更多是由紅安作為將軍縣所擁有的政治地位與人脈資源所帶來的。作為革命聖地,紅安曾受到各種政策的照顧,很多紅安出來的高官政要,都曾為家鄉作出過貢獻。
但是,這種因為政治原因而獲得的非常態發展,很快就回落了,紅安,亦恢複了其本來的麵目。紅安可以鬧30年的革命,但是也許曆經300年仍然無法改變其天然的地理位置。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所說,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區域發展,其實是以縣域經濟發展為主體的。改革開放之後,紅安逐漸在區域經濟競爭中落後。隨著一切歸於現代社會的常態後的表現,紅安在非常態下的成績,自然不能作為參考,從百強縣到現在的貧窮縣,隻不過是紅安歸於常態後的表現。
在資源稟賦方麵的先天缺陷,使老區在失去政治光環之後,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競爭中處於後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