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的經濟,注定了沿海城市成為中國工業、商業的中心,以及對外貿易的中轉地,武漢縱使雄踞全國之中,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活動並非以廣闊大陸為中心,武漢的內部河運,以及公路、鐵路,均失去了其樞紐作用,武漢逐步走向衰落。
同時,由於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消費,占經濟總量僅為30%的大眾消費品,才是真正可以流動的要素。而這種要素,又由於條塊分割的政治體製,體現出“諸侯經濟”的特點,國內關卡林立,使大量財富不能跨省流動,武漢的地位被進一步削弱。
武漢的重新崛起,係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未來時代,中國必然由目前的外向型經濟,轉變為內生性經濟,同時,大眾需求將取代基礎投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驅力。鑒於目前中國經濟的困局,中國經濟的內驅力難以實現突然轉變。內需的培養,大約需要10年。而武漢崛起,亦在10年之後。
紅安雖然有心承接武漢的產業,但是,武漢本身卻在補課。目前,武漢仍然沒有改變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結構,其工業體係,以“重工業”和“大工業”為特點。
2008年,武漢的三大產業比重為3.7∶46.1∶50.2,第二產業占比仍然過重。同時,在其4338.28億元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總產值為3394.18億元,竟占78.2%,輕工業總產值隻有944.10億元,不足1/4。
武漢的知名企業,大半均為大工業企業,如東風係汽車、神龍汽車、武鋼,而武漢卷煙廠則為管製性企業。武漢雖稱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實現產業升級,但是,武漢光穀僅有1000億元的產值,遠遜中關村的10841億元,而深圳高新科技園區,則達到了8710億元,亦遠遠超過武漢光穀。在武漢的工業構成中,傳統工業仍然處於主導地位。
在武漢本身沒有完成產業升級之前,武漢向周邊的產業轉移,無非就是攤大餅,無法形成梯級產業體係,難以發揮協同效應。在黃岡,已經批準設立的團風縣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主要以鋼鐵等產業為主,基本等於是武鋼倉庫搬家,難以算是產業轉移。紅安,未來亦同樣難以與武漢形成產業梯隊。
在紅安引進的外部大項目中,除早期的中百集團之外,幾乎不見武漢企業的蹤影。過億的項目,多為武漢之外的企業投資。如杭州娃哈哈、浙江華盛達實業集團、廣東佛塑集團、深圳寶安集團、菲律賓上好佳、廣州糧食集團、江蘇南京雨潤集團、東莞龍鑫鞋業有限公司、香港嘉威實業有限公司、鄭州鈞宇紙業等,多來自東南沿海,甚至是北部的鄭州。而武煙紅安分廠,本來就是兼並紅安煙廠而來,並不能作數。
目前,全國城市的發展規律,一般是先經曆工業化階段,在高峰期,工業比重往往達到50%以上,然後在後工業化時代回落,第三產業崛起。而紅安目前尚且處於工業貢獻不足的時代。2008年,紅安的工業占比不足40%,處於工業化“補課”階段,其工業增加值對於經濟的貢獻率,近年來迅猛上升。而此時要紅安作為武漢的“後花園”,隻發展農業,也不現實,本身沒有完成產業升級的武漢,對紅安難以有大的幫助。若等國家戰略改變,武漢10餘年後重新崛起,再轉移其部分工業,則又時間不等人,恐怕紅安靠山未定,桃花已落。
第四節東部產業轉移,遠水如何解近渴
在紅安的未來發展戰略中,與融入大武漢同樣重要的,即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目前,紅安的眾多大項目,很多即來自東部沿海。
不過,仔細考究,即可發現,所謂的東部產業轉移,其主體主要是江西、湖南、安徽等省,湖北總體上已經機會不大,而紅安更是難以沾光。
目前,國內的產業轉移,主要是指珠三角和長三角向內地的產業轉移,而在這兩大沿海經濟區的產業轉移中,因為各地在地理位置及資源稟賦等方麵的差異,並非全國各地“機會均沾”,而是各有側重。
早在2004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9個省區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在內的泛珠三角區域,即已聯合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框架協議》,其旨在實現珠三角與內地之間的產業互補。而對於內地省區來說,其主要意圖,即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