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架子雖大,其骨幹,實際卻是湖南與江西。甚至湖南南大門的郴州與江西南大門的贛州,為爭搶“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橋頭堡”的地位,展開了激烈競爭。湖南省省委書記周強與時任江西省省長吳新雄一度在公開場合分別稱各自的省份要做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郴州放棄多年來做“粵港澳後花園”的口號,轉而宣稱要做“湖南最開放城市”,其80%以上的招商項目來自珠三角,比例之高,為內地城市罕見。郴州境內擁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武廣高鐵以及其他國家級公路與鐵路,郴州作湖南門戶,其區位優勢明顯。
江西贛州步伐更大。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香港方麵簽訂了《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贛州香港工業園框架協議》,而香港工業園占地達50平方千米,竟然比目前的贛州城區還要大。作為江西南大門的贛州,透露出通過香港工業園項目來實現自己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第一城”的強烈願望。
據香港工業總會2008年一份針對珠三角港商的調查顯示,在珠三角約8萬家的港企中,有37.3%的港企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更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以加工製造業聞名全球的珠三角,曆經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產業大轉移勢在必行。而在已經實現轉移的產業中,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江西與湖南兩省。甚至,江西即將取代廣東,成為“世界鞋廠”。
位於贛、浙、閩、皖四省交界處的上饒,是江西的東大門,也是江西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中心。近年來,上饒經濟開發區引進的省外境內資金達55億元,其中多為江浙資金。同時,上饒還謀劃將其經濟開發區從省級升格為國家級。
同樣,安徽也加快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作為首個獲批複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是官方認定的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最佳區域。
據統計,2008年,皖江城市帶九市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達到了2163.9億元,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占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角聯係最為密切、承接產業轉移較多的區域之一。安慶的懷寧縣更獲得“浙商最佳投資城市”稱號。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產業承接平台也更趨完善,共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
目前,與紅安相鄰的河南和湖北,均有獨立發展的傾向,似乎沒有決定要加入哪一個沿海經濟體,而是希望爭當中部崛起的龍頭。至於紅安的上一級建製黃岡,則在武漢城市圈和東部經濟圈中搖擺,紅安本身,亦在武漢城市圈、東部經濟圈以及黃岡內部規劃區之間掙紮。
這幾年,紅安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紅安在武漢、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香港等地舉辦12次以紅色旅遊為主的招商推介會,共引進項目263個,協議投資34億元,到位資金15億元。
但是,紅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更像是在別人的篩眼中撿沙。無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其主要的產業轉移區,乃在於湖南、江西、安徽,而非湖北,比較大的項目,均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周邊城市落地。至於在湖北內部,紅安相比武漢,甚至黃岡市內的眾兄弟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麵並無優勢。
此外,紅安引進的項目雖多,但是項目規模偏小,如果按照引進項目與協議投資總額算,紅安的引進項目,平均不滿1000萬元。如果除掉上好佳、娃哈哈等過億項目,其餘一般項目,更隻有數百萬元,甚至有很多不足100萬元的項目。
紅安最大的外來投資項目鈞宇紙業,反是來自內地鄭州,該集團共投資了35億元,年產值150億元,超過當年娃哈哈在紅安的影響力。
同時,紅安引進的這些項目布局分散,雖然對於促進紅安經濟發展發揮了作用,但是由於缺乏合理布局,難以形成整體合力,不利於長久競爭力的提升。引進外部產業不難,難的是把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結合起來,構建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產業體係。而紅安目前引進產業的方式,更像是抓著蘿卜就是菜,缺少長遠規劃。
紅安雖然靠打政治牌暫時吸引了一些沿海企業,但是,從長遠來講,紅安對於東部企業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交通不方便是第一阻礙。紅安目前連直達武漢的道路都不通暢,更遑論往東部沿海多拐一道彎。此外,紅安缺少經濟發展的自主性,難以給出更多優惠政策,如江西贛州的香港工業園,比贛州城區本身還大,這一點紅安不可能做到。而紅安的開發區僅是省級,隻是湖北89個省級開發區之一,而皖江城市帶,則有4個國家開發區,在政策優惠、產業配套方麵,兩者根本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