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革命老區如何崛起(4)(3 / 3)

幾十年的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似乎一流的紅安人才,仍然不以經營商業為務,而以“經營天下”為傲。廣東可以誕生“山寨文化”,而紅安人的夢想,卻仍然在“廟堂”之上,追求成為英雄,做大官,辦大事。崇拜英雄,而漠視平民;崇拜功業,而漠視商業;崇拜權謀和“板眼”,而漠視規則。諸多文化,與現代商業社會多有疏離。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人總想超古人。

事實上,每個族群,不僅要與外部族群競爭,更要與先輩競爭。紅安先輩的過於強勢,已經造成了紅安人的精神“血地”。超越先輩,更似一代又一代紅安人的人生苦旅。

財富的成就,如同流水,重在流通,今日之市場經濟,要義之一,乃在於資源在社會間自由流動。故有市場開放之地,必有商業繁盛,富豪誕生。但是,英雄卻往往是社會頹敗之產物,滌蕩汙濁,再造乾坤,改天換地,方才是英雄之所為。英雄的崛起,往往需要特殊時勢,借助時代的風雲際會狂飆天下。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絕非虛言。

而在常態社會中,英雄的誕生,即如縹緲的浮雲。

紅安人,是時候向英雄時代說再見了。

而告別英雄時代,首先需要向紅色文化說再見。

未來的紅安,必須徹底告別紅色,方可得新生,否則,將永遠在將軍刀劍的血光下,在曆史的榮耀中收獲現實的落後。

明代大賢李贄在紅安境內的天台山講學時,曾作《夜宿天台山》詩一首,詠紅安山川之雄奇。詩雲:縹緲高台起暮秋,壯心無奈忽同遊。水從霄漢分荊楚,山盡中原見豫州。明月三更誰共醉,朔風初動不堪留。朝來雲雨千峰閉,恍惚仙人在上頭。

山已盡中原,水尚從霄漢。正是今日紅安之現狀。

天台兀立中原,乃是紅安之頭;倒水南流長江,乃是紅安之尾;而在紅安的母親河倒水入長江之處,名為龍口。龍者,當以四海為家,吐納四方,胸懷天下。

山的過往,水的未來,或可為紅安未來時代的隱喻。未來的紅安,必須走出父輩的光榮與陰影,方才可以擁抱世界,實現另外一種超越。告別大山,擁抱長江,奔向海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近年來,有紅安賢達總結紅安的8種文化,雖略有附會之處,卻頗有見地。在紅安的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之外,紅安作為明清時期“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基地,曾有比較豐富的移民文化。而在名山文化、飲食文化、象棋文化之外,更有濃厚的人文文化,如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兄弟,即出生於今紅安二程鄉。明代思想家李贄曾在紅安天台山、駟馬山講學,民國至新中國時期,葉君健、張培剛、馮天瑜等,均為國內知名學者。紅安民間傳奇智士“十八老子”中的盧四運,在中國民間頗負聲望。

紅安的曆史,遠非20年革命曆史可以涵蓋,紅安的未來,亦可期待久遠。過去未來,因時而變。在未來,紅安必培養多元文化,以超越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從文化源流上,徹底走出英雄崇拜的桎梏。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商業時代,需培養紅安人的現代商業意識。擯棄廟堂文化,培育平民精神;擯棄政治導向,遵守市場契約;告別英雄崇拜,擁抱現代文明。如此,方可從倒水入大海,在另一個天地中超越英雄的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