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珠三角漸行漸遠
澳門在珠江水係的濠江入海口,自古以來,即是珠三角的重鎮。而澳門在珠三角的地位,卻隨著曆史的演進,不斷發生著變化。
自明朝開埠一直到鴉片戰爭,在當時中國大陸實行海禁的情況下,澳門一直是中國南方唯一的海上貿易中心。而後,隨著香港的開埠,以及內陸廣州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澳門與香港一起,構成與廣州分離的兩大中心。一直到改革開放前30年,由於內陸的封閉,澳門與香港一起,成為當時珠三角乃至東南亞唯一的貿易中心。
而隨著改革開放,珠三角大陸部分又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東莞、清遠、肇慶、佛山、中山、江門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這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它以占廣東30%的人口,創造著全省77%的國內生產總值。新的珠三角中心為香港、廣州、深圳三大城市,其中已經找不到澳門的身影。甚至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澳門亦無險要地位。
在中國的國家戰略中,對於珠三角的描述,存在三個層次。從地理和經濟意義上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江門七大珠三角核心城市出發,到廣州、深圳、香港三大中心城市輻射下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再到東部九省加上港澳的泛珠三角,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大珠三角已經取代傳統的小珠三角,成為珠三角發展戰略的核心。未來的泛珠三角發展方略,亦當以此為基石。
在大珠三角體係中,澳門已經逐步被邊緣化。論經濟實力,澳門與廣州、香港、深圳相比,在經濟總量上相差甚大,其主體產業更是遊離於珠三角體係之外。香港定位於成為金融、信息、物流中心;廣州則重點發展商業、服務、文教、交通、科技等職能,建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貿流通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圳重點發展製造業、商業、金融和服務等職能,力圖成為商貿、物流、金融和信息一體化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這幾大中心的格局形成的淵源,其實是廣州和深圳在受到香港的經濟輻射,成長起來後,再向次一級區域二次輻射。
澳門單一的博彩業,無法形成在大珠三角體係中的定位,而其旅遊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由博彩業帶動的,無法形成單獨的產業。倘使澳門抽離博彩業,還有多少人專門去澳門觀光,值得懷疑。事實上,沒有大的經濟體的支撐,單純發展旅遊業,在自然條件並非優越的澳門,並不現實,其近鄰珠海即為前車之鑒。珠海曾經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結果商業與服務業跟不上來,旅遊業的支柱地位即告夭折。反是深圳,由於工商業發達,造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然後通過世界之窗等人造風景,成為旅遊城市,香港更是如此。澳門成為珠三角的旅遊中心城市的設想,恐怕前景渺茫。獨特的經濟結構,使澳門在未來的產業融合中,遊離在大珠三角體係之外,無法實現與珠三角的經濟一體化。
在國家戰略中,珠海特區的設定,本來就被賦予與澳門連為一體的期望。但是,在珠海特區設立至今30年中,珠海與澳門之間互補的格局尚未出現。
由於澳門在20世紀90年代的衰落,導致其輻射珠海乏力。當時珠海正在創業期,急需獲得產業支持,而澳門經濟又長期徘徊不前。20世紀80年代澳門的經濟增長速度為8%,進入90年代,更停留在5%左右。同時,由於博彩業獨大,澳門的工業規模小,自身尚且不夠強大,無法完成對珠海的輻射,令珠海對其大失所望。珠海不得不舍近求遠,謀求靠近香港。
由於兩地之間不存在產業轉移,澳門和珠海在各自的產業發展中,呈現出各自為戰的特點,甚至出現了產業競爭。例如,澳門定位於成為博彩旅遊城市,珠海亦在20世紀80年代初定位於成為旅遊城市;澳門國際賽車頗具聲望,珠海亦舉辦國際賽車盛會;甚至,珠海耗費巨資,建立了獨立的機場,成為日後的大敗筆。澳門獲得珠海橫琴島的“租借權”,澳門將此設立為文化區,而珠海一直引進國內知名大學,未來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功能重疊,值得懷疑。
目前,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城市已經逐步崛起,而在中國的國家大戰略中,希望此三個經濟區起到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責。泛珠三角的提議,即是國家賦予珠三角的重任。而在這一過程中,遊離於大珠三角之外的澳門,似乎仍然將遊離在這個大體係之外。
澳門,已經與內陸漸行漸遠。
第四節橫琴開發為時已晚
2009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複《橫琴島開發總體規劃》,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以類似租借土地的形式,實現珠海與澳門的深度合作。在澳門回歸10周年前夕,中央給澳門送上了一份大禮。
對於地域狹小、缺少戰略縱深的澳門來說,租借珠海的土地,乃是其夢寐以求的宿願。可惜,當一切終於塵埃落定的時候,我們赫然發現,橫琴開發,已經失去了其最佳時機。
無論國家還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獨特的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