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國崛起的本質,即在於英國引領了工業革命的先聲,又開創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在當時世界上占有先發優勢。其後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後起的日、俄,在崛起時均位於世界先進之列,當時完成國內革命和初步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放眼全球,不過十餘國,而整個世界,尚處於舊時代蒙昧的尾聲。甚至日本因為在亞洲早崛起幾十年,就可以侵略龐大的中國。中國重新崛起的本質,亦在於抓住了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的契機,通過改革開放,重新融入世界體係。
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崛起的本質,乃在於改革開放初期,引領了內地製度變革的先聲,承接了香港地區及歐美的產業轉移。這一過程,從改革伊始一直持續到今天,而其真正的高峰期,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後期。
香港的新生,在於其通過產業轉移,造就了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核心城市群,與此同時,工業向內地的轉移亦使香港完成了產業升級和轉型,並且使香港與珠三角諸城市之間形成了產業互補。
而澳門卻缺少這一環節,這注定其無法在當下完成真正的新生與再造。
珠海最需要澳門的時期,亦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中後期。當時,整個珠三角城市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珠海由於具有特區的桂冠,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先發優勢。但是,當時的珠海和澳門,卻錯失互相成就對方的寶貴時機。
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珠海原市委書記梁廣大曾把橫琴島稱為“黃金寶島”。1989年,珠海市就研究將橫琴島作為特區中最寶貴的一塊地進行建設。1992年,橫琴島被列為廣東省省級經濟開發區。1998年被定為珠海市五大經濟功能區之一。梁廣大在任期間,曾主張保護橫琴島上的自然環境,發展軟件產業、總部經濟、研發基地、會展產業和旅遊業等。而在其繼任者中,有些人主張發展工業,因而導致在橫琴發展旅遊業還是工業存在廣泛的爭議,這一爭議持續了將近20年。
同時,珠海和澳門之間的博弈,也造成橫琴島無法為雙方共同開發。20世紀80年代,由於澳門產業結構單一,工業規模小,珠海不太看得起澳門,轉而去追逐香港,甚至一度想修建珠港大橋,而澳門亦對此耿耿於懷,雙方合作並不愉快。
在爭議中被擱置的橫琴島,就此失去了其最佳發展時機。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正是珠三角各城市起飛的黃金時期,珠三角的製造業迅速發展,成為名貫全球的“世界工廠”,以廣州與深圳為龍頭的珠三角城市群亦完成了初步崛起。
而在第一輪的發展中,珠海逐步落後,珠海一度以深圳的對手自比,但是,直到今天,珠海已經遠遠落在深圳之後。2008年,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為7806億元,而珠海隻有992億元,鑒於人口與地域麵積的基數不同,若按照人均計算,深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89800元,而珠海隻有66550元。珠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更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最後。
其實,珠海與澳門,猶如連體嬰兒,這也是設立珠海特區的初衷。沒有珠海,澳門不可能完成產業轉移;沒有澳門,珠海去投靠香港,無疑將自己等同於珠三角的一般城市。珠海與澳門的平行發展,造成了雙方的失落。
如果橫琴島能夠早20年乃至15年開發,則情形大不一樣。澳門與珠海,可以一起將橫琴建造為工業中心,以澳門的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可珠海、澳門共建工業橫琴。這樣,澳門可以在“賭城澳門”之外,再造一個新的“工業澳門”,而珠海亦不用去投靠香港,更不用在工業立市與旅遊立市的戰略分歧中錯過寶貴的發展時機。
在珠海與澳門猶豫的時期,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發展,卻已風潮千裏。至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珠三角的城市格局大局已定,珠三角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製造業中心。
曆史已經給予了珠海和澳門機會,可是它們沒有抓住,在珠三角城市已經崛起的情況下,澳門已經失去了調整未來戰略的時機。
在未來,橫琴勢必成為一塊定位不明的孤島。
發展工業?
珠三角城市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無論是澳門還是珠海,其工業基礎不僅遠遜於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甚至也比不過同在珠三角西部的中山與東部的東莞。澳門根本無法起到香港輻射珠三角城市那樣的作用,甚至,早在20年前,澳門所擁有的資金優勢已經喪失殆盡。其體製優勢,亦隨著內地的改革而被逐步抹平。
發展旅遊業?
沒有工業體係的支持,橫琴就是成為澳門的外島,亦難以有大的作為。
發展文化產業?
澳門大學已經以12億澳元的租金,在橫琴開設新校區。但是,同樣的問題是,澳門的文化產業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撐,缺乏內地文化大城市那樣的積澱,其未來亦堪憂。
成為中西文化和貿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