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澳門、台灣地區的夢與痛(3)(1 / 2)

2009年,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簽署了《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發展規劃》。但是,作為華南重鎮的廣州和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香港,顯然比橫琴更具有優勢。

雖然2009年年初國務院通過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了粵港澳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設想。但是,其前提仍然建立在城市特性的互補之上,而這正是澳門所缺少的。

有時候,錯過了一時,就錯過了一世。

橫琴開發,遲到了整整20年,注定了其未來的坎坷與曲折。

澳門再造,長路漫漫。

台灣的大陸化時代

中國台灣地區的崛起,更似兩大板塊衝撞的結果。

一邊是發達經濟體,一邊是後發經濟體,台灣地區居中,得第二次產業轉移之大利。

日本的戰略已經從“對美依存”轉移到“親美入亞”了。

台灣地區的崛起,已經使其從以前發達國家的跳板,變為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而中國大陸的全麵崛起,亦將使台灣地區的戰略中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最終“回歸中國”。

在全球產業體係中,台灣地區位於歐美下位,而位於中國大陸上位。

台灣技術與大陸市場可以成為完美組合。與大陸經濟一體化,將成為台灣地區新的選擇。

2009年8月5日,大陸知名旅遊公司攜程旅行網收購了台灣地區最大的在線旅遊網站易遊網,這是60年來台灣地區首次允許大陸企業投資台灣。台灣“經濟部”在2008年7月至9月,分三次出台企業登陸投資上限鬆綁、登陸投資產業類別鬆綁、大陸資金來台投資等三大方案。

在未來,兩地企業之間的互相並購,將使各自的優勢獲得最大化的組合,企業的改變,也有可能改變台灣經濟體的存在意義。台灣地區的興起,更多依靠的是現代化改造,以及作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衛星”而承接產業轉移。而在未來,台灣地區的成長前景,更從根本上取決於大陸。其未來戰略中心,必然從美日體係,轉移到大陸體係。

第一節“美台體係”是台灣崛起的根

台灣地區的騰飛,得益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美、日等國由於技術進步和工資的提高,逐步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其原有的生產和技術很快轉移到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韓國等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產業之間的落差所促成的產業轉移,是台灣地區作為“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大背景。

作為美國的政治軍事同盟,台灣地區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長達55年的時間裏,美國均是台灣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台灣地區的加工食品、農副產品曆來是傳統出口產品,後來興起的紡織、製衣、鞋業、塑膠、人造纖維、機械、電工器材等產業,均以出口美國為主,台灣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

今日台灣地區的著名企業,都是借為美、日企業代工起家。宏碁集團在創業初期,就曾經為惠普等企業代工;鴻海為索尼生產遊戲機,為戴爾生產電腦零部件;華碩為索尼代工PS2遊戲機;仁寶是東芝最大的代工夥伴;而台積電則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代工廠。

在為美、日企業代工的同時,台灣地區的本土企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台灣地區的輕工業、食品工業享譽全球。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傳統產業之外,其在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成為全球主流。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台灣電腦生產能力的3/4用於為日本和美國的品牌廠家生產電腦。而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集成電路模塊、記憶體等半導體科技產業方麵,台灣地區更是執全球之牛耳。與此同時,明基、華碩等台灣地區本土自創品牌,亦成為全球性品牌。

台灣地區經濟的特點是:高素質的人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內部資源和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經濟體係,但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台灣地區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第二節“沉沒”的台灣

從某種意義上說,與韓國一樣,傳統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產業落差,造就了台灣地區崛起的時機。

從全球經濟格局來說,其形態正如兩大板塊碰撞後的結果。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是一大板塊,而廣大後發的經濟體則是另一板塊,無論是韓國還是台灣地區,更像是發達經濟體與廣大的後發經濟體之間的中間地帶。隻有小的經濟體,才適合充當這種角色,早先的日本,後起的韓國與台灣地區,都得益於這種中間地帶的地位。

但是,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台灣地區等小經濟體的中間作用被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