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澳門、台灣地區的夢與痛(3)(2 / 2)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大陸逐步成為世界工廠,以比台灣地區更低的製造成本、更廣闊的市場,使台灣地區的代工中心地位受到威脅。而且,與台灣地區不同的是,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具有大國經濟的特點,兼備製造中心與消費中心的雙重功能。中國大陸的商品,已經占美國進口商品的第三名,僅次於加拿大和歐盟,其中,紡織產品更是占到美國市場的50%以上。而美國的很多服務外包業務,則為印度所壟斷。台灣地區製造,在美國的市場已經大為萎縮。而消費中心的功能,則使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亦轉移到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最近兩年,中美之間已經互相成為對方的第一貿易大國。

當新興經濟體崛起後,中國大陸、印度等大的經濟體與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直接合作將日益加強,中國台灣地區、韓國等小經濟體的中間地帶角色,將逐步退出舞台,台灣地區作為中間地帶的地位將逐步被淡化。

同時,隨著台灣本土品牌的崛起,亦誕生了一批世界性的企業,如宏碁、華碩等,宏碁更成為美國的IBM、惠普、戴爾等電腦品牌的競爭對手。台灣企業的崛起,更使其被美國很多企業視為競爭對手,而不再是昔日的夥伴。

第三節台海體係,從西方到大陸

如同日本從“對美依存”到“親美入亞”的戰略轉變,中國將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預期,亦將使台灣地區的戰略中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開始其“回歸中國”的旅程。台海經濟一體化,將成為台灣地區新的重要選擇。

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大陸即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台灣逐步擺脫了對美經濟的依賴。

此前,兩岸投資一直是單向的。據台灣地區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台灣企業累計向大陸投資逾770億美元,而大陸對台灣地區的投資,則基本被禁止。台灣地區一直不願意開放大陸投資,最大的擔心,就是大陸可能會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控台灣。

而現在,這種顧慮已被解除。在“美台體係”中,台灣地區處於下位,隻是被動承受美國、日本等國的產業轉移。但是,在新的“台海體係”中,台海之間的產業轉移,將是雙向的。在大眾消費領域,將更多出現大陸企業兼並台灣企業的情況,但是,在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台灣企業卻可引領產業風潮。

相對大陸而言,台灣更早地完成了產業升級。在產業格局上,台灣領先於大陸。

台灣地區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集成電路模塊等科技產業方麵,均執世界之牛耳。台灣地區的專利數量,僅次於美國、德國與日本,高居世界第四位。台灣地區在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術密集的產品已近50%。同時,台灣地區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70%,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台灣地區經過近20年的努力,完成了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2009年,台灣地區對大陸投資開放了100個行業,從零售業、餐飲業,到汽車產業和個人電腦製造業,多集中在製造與大眾消費行業。在大陸方麵,官方的重點投資領域,設定在電子、通信、海洋運輸、紡織及汽車等製造業領域,突顯了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強勢製造地位。台灣與大陸之間產業的轉移與融合,有可能形成台灣的技術與大陸的製造、市場的分工。

這一趨勢,在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已有所體現。

2009年4月,中國移動認購了台灣遠傳電信12%的股權,即是期望借助遠傳的3G技術平台,中國移動還希望借助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移動通信(TD)方麵的技術;在漫遊產業,中國移動則可能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威寶等企業合作;在手機方麵,台灣地區的全球芯片之王的地位,亦可為中國移動提供廣泛的合作者。

在合作中,中國移動收入的70%將提供給技術開發者。在“台海體係”中,“微笑曲線”的上端,也許更多在台灣地區,這亦是“台海體係”與“美台體係”的本質區別。

未來,台灣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大陸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例如,在液晶顯示器產業,明基已可與索尼、三星等巨頭分庭抗禮,中國台灣地區更有可能取代日本、韓國,成為全球液晶顯示器產業的龍頭。目前,中國大陸的液晶顯示器一直受製於日本、韓國,而在未來,聯想等信息技術巨頭,創維、TCL等家電巨頭,將不再受困,其與台灣地區高科技行業的合作,將會日益廣泛。

新的“台海體係”,將最終改變台灣地區作為獨立經濟體的存在意義。已經完成產業升級的台灣地區,與美國之間的產業轉移的曆史已告終結,而未來台灣地區的成長,將更多從根本上從大陸獲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