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猶未竟時。
改革開放凡30年,中國已曆滄桑巨變,實現了狂飆突進式的飛躍,亦崛起了一些粗具實力的經濟區域,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而在這些比較發達的區域,也崛起了所謂的“北上廣深”。特別是珠三角的崛起,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整體騰飛。
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縣域競爭是中國改革初期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事實上,目前這種競爭,早已經突破了縣域的範疇,而上升到城市之間、省區之間,乃至大的大戰略區之間。
自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將十幾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自珠三角一體化發軔,至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圖們江、黃河三角洲,乃至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海南國際旅遊島,再到最近的新疆、西藏振興,成渝經濟區等,從東至西,從南到北,整個中國幾乎都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棋局之中。
在中國從非均衡戰略走向均衡戰略的時候,各個城市的蜂起爭雄,將所有的城市與區域,都拋入競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混沌到有序。
就國家戰略的層麵來說,各個區域的無序競爭,最後需要達到一種共振,為此,中國的城邦競爭需要遵循一些規則,同時,亦需要規避一些陷阱。
目前,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存在六大誤區。
其一,區域產業的重複競爭。幾乎每個城市,都擁有類似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重複競爭嚴重。甚至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內部,也是無序競爭。
其二,很多地方熱衷於“高端崛起”。在中國這個既貧窮,同時又低端消費流行的國家,似乎“中端起飛”更為現實。
其三,各地紛紛以新興產業為未來支柱,造成了新興行業的無序競爭。其實,中國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以傳統產業為主體。
其四,國內無論區域也好,城市也好,都是越來越集中。最典型的是北京,內城十分繁榮,而外城卻很荒涼。未來中國更需要小鎮式繁榮,如同廣東的東莞和順德一樣。
其五,天津濱海新區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以國家照顧,進行大資金、大項目投入而帶來繁榮的模式,在一些城市被複製,而事實上,民營經濟的發達,才能造就城市真實的繁榮。
其六,中國經濟的增速,已經連續跌破了10%,但是,幾乎所有的城市,在其未來發展預期中,都將增速設定在10%以上。在未來中國的“中速時代”,很多城市戰略麵臨調整。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亦是中國各個城市和戰略區奠定未來地位的關鍵時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將使中國迎來一個群雄爭霸的大格局。
中國區域產業規劃的六大誤區
區域規劃,星火燎原。
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領域的“先富帶動後富”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區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即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然後輻射中西部。
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中,突然之間出台了將近20個國家性的區域發展戰略,從某種意義上說,說明中國正從非均衡發展戰略,轉變為均衡發展戰略,向未來時代的全麵發達挺進。同時,在中國由外向型經濟轉變為內生性經濟時,全麵的區域振興,亦將造就中國的內需市場。
相對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30年裏,中國所出台的國家性發展戰略非常有限,而在不到一兩年的時間內,卻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處飛舞,亦頗多失策。
大躍進式的區域規劃,存在三重隱憂,將對中國未來發展造成深遠影響,其中利弊,尚難在今日斷定。
第一節區域產業的重複競爭
中國的經濟形態,是以外向型為主;而中國的城市競爭,卻更多的是內向型競爭。這種奇特的現象,導致區域競爭更為劇烈。
在國家層麵,中國國家級戰略區域競爭升級。
本次出籠的十幾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與早期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存在著很大不同。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逐步確立,其時間跨度大,空間距離亦廣闊。這樣,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可以集中全國力量進行支持,可以進行體製創新,也容易獲得“特事特辦”的機會。
目前的國家戰略,基本每個省都有份。有些區劃,表麵上是全國性的,但實際上是地方省市以國家戰略的名義進行的省級區域開發。如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舟山海洋經濟區等,均是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的省級戰略,隻是通過一些運作上升到國家戰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