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愛財、不做官的黃炎培
黃炎培還有兩個清名:一曰不願斂財,二曰不肯做官。
這是20世紀30年代黃炎培的相片,此時他正忙於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黃炎培一生興學,不遺餘力。他口才甚好,善於籌款,獲捐甚多,但是麵對各方資助,黃從不據為己有,不貪不占,不挪用亂用,他甚至枵腹從公,不領工資,隻取生活費。他的四個兒子都曾出國留學,但都是考得公費留學生,沒讓他花一文錢。學成後,全都回國效力,無一人滯留海外。
或許為此,實業家們願意把財產捐給他。至今仍矗立在上海雁蕩路邊的六層樓房,就是當年黃炎培生日時友人的禮贈。
抗戰中,黃炎培曾被推舉為國民參政會的抗日募捐委員會秘書長,主持民間募捐工作,人們看重的也正是他不貪財的聲望。為此,黃炎培先後六下南洋,遊說華僑,為國家抗戰募得巨款,但他依舊是兩袖清風。困境時,他還曾賣字為生。黃炎培去世後,沒有一份家產,沒有一所房子,有的就是不斂財的清名。
黃炎培另一個清名是“不做官”。
辛亥革命之後,聲望日隆的黃炎培是各派爭相拉攏的對象,拉攏的手段就是封官許願,偏偏這套把戲在黃炎培這不靈。他兩次拒絕出任當時政府的教育總長。為此,袁世凱借題發揮,送給他八個字說:“與官不做,遇事生風。”
“誰仁誰暴終須問,那許西山托采薇”,這是他自明心跡的詩句,也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其實不是不做,隻是不願與惡人為伍,不願為強權服務。
說起來這不做官,也還是有些家傳原因。黃炎培少時曾受教於外祖父孟蔭餘,孟蔭餘性格狷介,曾發誓不在清廷為官,並以此告誡孟家子孫,最後他以教書為生,終老鄉間。外祖父的言行對黃炎培影響蠻大,他在家鄉考中舉人後,也沒有出仕,並為參加科舉考試而後悔,好像中舉有違外祖父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