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詩,最大的好處還是淺顯通俗,語意詼諧生趣;最大的益處就是讓你讀詩識人。
黃炎培不事雕琢的詩作還有許多,有些唱和詩,更顯他做事的風格。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在紅軍長征期間,國民黨一方麵加緊軍事上的圍追堵截,一方麵進行輿論上的攻訐詈罵,說紅軍在途經貴州茅台鎮時,縱容官兵在著名的茅台酒池裏洗腳。
黃炎培聞訊後,對此不以為然,他特意作了一首《茅台》詩:
喧傳有客過茅台,釀酒池中洗腳來。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後來,這首“洗腳詩”流傳到了延安。有人專門書寫後,掛在延安的會議室中央。
洗腳之說過於誇大,但是紅軍官兵確實在茅台鎮用茅台酒,擦腿搓腳,舒筋活血。
這段曆史在曾三、耿飆、楊成武、蕭勁光將軍的回憶錄中都有記載:“這裏是舉世聞名的茅台酒的產地,到處是燒鍋酒坊,空氣中彌漫著一陣陣醇酒的醬香。盡管戎馬倥傯,指戰員還是向老鄉買來茅台酒,會喝酒的組織品嚐,不會喝的裝在水壺裏,行軍中用來擦腿搓腳,舒筋活血。”
洗腳也罷,搓腳也罷,不過,黃炎培的詩的確打動了中共領導人的心,未見其人先識其詩,中共將領們自覺地把黃炎培引為知己。
1945年7月,黃炎培等六位國民參政員赴延安訪問。隔日,毛澤東宴請黃炎培,桌上擺著茅台酒,周恩來、陳毅作陪。席間,陳毅提議飲酒聯句,大家讚同。毛澤東率先說首聯句: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來續頷聯句曰:瓊漿玉液酒之最。黃炎培接頸聯句:天涯此時共舉杯。陳毅收尾聯句曰:惟有茅台喜相隨。吟罷,眾人不禁相視撫掌大笑。這段故事,少見於史記,多見於傳說。難辨真偽。但一番情誼,卻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1952年底,剛剛病愈的黃炎培根據醫生的建議,到杭州療養。返回北京途經上海時,他特意拜訪了陳毅,陳毅以茅台酒宴歡迎他。席間,陳毅又提到了那首《茅台》詩,並感慨道:“當年在延安,讀任之先生《茅台》一詩時,十分感動。在那個艱難的年代,能為共產黨說話的,空穀足音,能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