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黃萬裏與三門峽(2)(1 / 1)

195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第一年。全國人民都充滿著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這種熱情充斥著每個人的胸膛,也影響著決策者的神經。在水利部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要求下,中國政府經過與蘇聯政府商談,決定將根治黃河列入蘇聯援助的156個工程項目。在三門峽建設黃河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實現防洪、灌溉、發電的綜合效益,一舉改變黃河舊貌,實現“聖人出,黃河清”這一古願。

之所以選擇黃河,這好像也是中國人的宿命。治黃,在曆朝曆代都是國家大事,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全國上下意氣風發,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從這樣的背景看,沒有再比治黃工程更顯威力的大事了。

1954年,國家計委正式成立黃河規劃委員會。在蘇聯專家組的指導下,編製黃河流域規劃。1955年4月,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動工。同月,由周恩來總理主持,水利部召集學者和水利工程師70多人就已開工的黃河三門峽水利規劃方案進行討論。

就在這個時刻,44歲的黃萬裏站了出來,在眾多的與會專家中,他的聲音很特別,很刺耳。他沒有對設計方案本身提出什麼論證意見,而是從根本上否定了這項工程,他認為:三門峽根本就不適合建壩!

黃萬裏一鳴驚人,他成了唯一一個站起來反對修建三門峽水庫的人。

黃萬裏的反對理由很簡單,他認為:黃河含沙量巨大,一旦三門峽大壩建成後,黃河潼關以上流域會被淤積,並不斷向上遊發展,到時候不但不能發電,還要淹掉大片土地。他同時還說,“黃河清”隻是一個虛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學上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