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弟弟的遭遇,明了弟弟的心情,在外讀書的魯迅此時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寫信給周建人,鼓勵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他甚至還幫助弟弟選擇了自學的方向--植物學。魯迅認為學習別的科學,都需要一定的實驗設備,自學是比較困難的。但植物隨處都有,可以自己采集標本,進行分類研究,因而這種學科適合自習。他特意從日本購買一些植物學書籍,寄回老家,鼓勵周建人自修。
周建人回憶說:“他先後寄給我四本書:一本是德國Strusborger等四人合著的《植物學》,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第一本植物學,他寄給我的是英譯本;另一本是英國人寫的《野花時節》,是一本精裝本,圖文並茂,印刷得很精致;第三本是Jackson編的《植物學辭典》;第四本是《植物的故事》。還寄給我一架解剖顯微鏡。從此,我就開始學習起植物學來。後來自己也買了若幹本書讀起來,越讀越感到有興趣。”
魯迅的鼓勵和幫助帶給周建人莫大的力量,此後,周建人一直沿著這條自學之路前行,他在家鄉自學了植物學、英語,在北京自學了哲學,在上海期間又自學了德語。不斷地閱讀學習,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而且開拓了他的視野,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使他具備了更廣闊的胸懷和見識。因而,像婦女解放、民主人權、科學發展等等,那個時代最新的思想和意識,才能在他的心底紮根,並成為他關注的事業。
其實,在我們身邊從來不缺自學成才的榜樣,華羅庚、梁漱溟、葉聖陶、沈從文,這些人和周建人一樣,都是隻讀過小學或中學,但都有所作為,發光發熱。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特點,不畏難,能堅持,敢創新。
唐代杜荀鶴詩雲:
窗竹影搖書案上,
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事成,
莫向光明惰寸功。
這是自學者的寫意,也是一個忠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自學之路是孤獨而清苦的,周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在生物學、文學、翻譯、哲學等諸多領域均有作為,而且,還都是開創性的貢獻。
1934年,由陳望道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首先使用了一個新的文體名稱“科學小品”,小品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科學常識。此後,這類科普文章統稱為“科學小品”,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