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建人的為人
我在查閱周建人的材料時,遇到些困難。
周建人長期擔任國家領導人,又是名家名人,但是迄今為止,關於他的傳記和研究書籍也隻有兩本,一本是重慶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周建人評傳》,另一本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周建人文選》。這兩本書,前一本由周建人家鄉紹興師專的謝德銑先生撰寫,後一本是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宣傳部編輯的。至於其他的材料,隻是零星散見於一些報刊,翻檢出來的,都是周建人講述別人的故事,沒有周建人關於自己經曆和事實的陳述,這讓人非常可惜。
文字不多,圖片也不多,我翻閱了一些周建人的圖片,發現他總是很嚴肅地端坐著,表情冷峻,臉上線條很硬,鮮有笑容。不知是他固有的神情,還是編選者的故意。總之,看上去周建人很是孤傲,一種生而俱來的孤傲。
追索周建人的性格特點,還必須回到他少年時的家庭。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家庭給予的是基礎的底色,長大後,雖會有千變萬化,但是一旦風澆雨注,洗去鉛華,看到的還是原本的底色。
古人講,人生有三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同樣,還有三件不幸的事: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這三件不幸事,對人的影響都是極大的。
不幸的是,周建人趕上了一件。祖父入獄時,周建人5歲,父親去世時,他8歲,正是需要長輩教導關心的年齡,然而,“無父何怙”?在傳統的家庭,父親是一家之主和主要的經濟來源,一旦失去,這個家庭會立即陷入困頓,失去棟梁的房子,除了倒塌,別無選擇。
好在周家是個大家庭,有親戚襄助,不至於衣食無著,但是精神和心靈上的負擔,就不被外人所知了。再說,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想到這種變故對孩子的影響,但是烙印肯定會打在他的心上。
接下來的影響很具體,兩個哥哥要在外求學,要求他留在家裏照顧母親。接下來,周建人17歲時當了教書先生,開始嚐試著自立,要掙錢養活自己,兼顧家庭。一個月後,發了第一筆薪水,周建人把剛領到的8塊錢拿回家,交給了母親。沒有人強迫他這樣,但是他必須要承擔這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