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顧明遠和三好學生(6)(1 / 1)

之所以說尖銳,是因為這些問題不純粹是簡單的教育問題,也不是一些學者關在教室裏研究出來的。開門辦教育,用社會發展的眼光談教育,用人性的思索考量教育,站在世界的高度認識教育,才會有上麵的言語。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應該講的話。

就拿“三好學生”評比來說,很顯然,這是個教育問題,但更是個敏感的社會問題。因為我們的信仰階梯,是由少先隊、共青團到共產主義延伸構成的,而與之相對應的代表我們進步和榮譽的階梯,便是幼兒園的“小紅花”、學校的“三好學生”、單位的“先進個人”,最後再到各種各樣的全國“勞動模範”。這是依附在我們現有體製上的成長之路和榮譽鏈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規矩。假如突然抽掉其中的一項,大多數人都會迷茫:怎麼衡量我在學校的表現啊?怎麼證明我的優秀啊?當然,如果你步出國門,你就會發現,美國的學校沒有三好生,挪威的學校也不搞這類的評比,但好像也沒有影響到學生的進步和成才。

至於說“三好學生”評比該不該取消,恐怕隻有等曆史來做決定了!

2008年是教育改革開放30年,顧明遠為此特意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鑰匙》,單就題目看,和他嶽父30年前提倡解放思想的想法是一致的,很難說,他們之間有傳承,或誰影響誰,或者說,二者根本就是風馬牛。但是,他們觀察社會的角度是一致的,倡導的改革思路是相同的。有這一點切合,就足矣!

我們交談了兩個多小時,沒有看顧明遠喝一口水。隻是不停地調整他靠在腰後麵的坐墊。那是因為他長期久坐,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換個姿勢,可能舒服一些。

去年,顧明遠對自己的教育生涯做了一個小結,出了一本書,名叫《顧明遠教育口述史》,以口述的形式,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涯,裏麵收錄了他多年的教育研究文章,以及對國外教育的認知,視野開闊,內容翔實。他特意送一本給我。在這本書中,顧明遠特別提到了對他一生有過重大影響的四個人:一個是他的母親周淑貞,一個是遠表舅章臣標,一個是嶽父周建人,一個是妻子周蕖。

家庭生活帶給人的滋養是平和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親友之間,影響是相互的。一個好的家庭,就好比是一個修理廠和加油站,年少時,父母就是這裏的工人,我們的車子剮蹭了,輪胎沒氣,油箱沒油了,車燈不亮了,隻要回家,父母自會調理好,不會影響明天的狂奔。人到中年,妻子或丈夫就是這裏的工人,一樣會保證你的正常。晚年了,兒女則成了這裏的工人,他們的任務同樣是修補好這輛老爺車,讓他多跑幾年。這樣的家庭,人人奉獻,大家受益,社會進步。

在書中,他總結了四句人生格言作為座右銘:

像鬆樹一樣做人--堅挺不拔

像小草一樣學習--隨處生根

像大海一樣待人--容納百川

像細雨一樣做事--潤物無聲

采訪結束後,他一直把我們送到電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