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魯迅--審慎的距離
再回到周家。
在周氏三兄弟的孩子中間,如今直係親屬隻剩下周海嬰和周蕖兩人了。
時過境遷,周氏三兄弟都已成為曆史人物,但他們並沒有脫離大眾的視線,依然還是眾多媒體和研究者追逐的對象。周氏後人稍微一個發現或舉動,都會引起一陣陣喧囂和躁動。尤其是關於魯迅的,更是風起雲湧。但是,身處旋渦中心的周蕖,一直很平靜地生活著,仿佛對窗外的呼嘯之聲充耳不聞。
周蕖說,在家裏,父親很少談到他的兩位哥哥,因為他不太願意談家庭裏頭的事情,覺得這種事情太傷心,不愉快。也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讀兩人的書。她自己沒有讀過周作人的作品,家裏也沒有這方麵的書。對魯迅的東西,也是隨便看看,僅僅局限於自己感興趣的小說,因為有故事情節,所以能看得下去。譬如:《狂人日記》、《祝福》。而對大量的魯迅雜文和講政治的文章,她都沒有看過。她本人也沒有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讀。
周蕖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沒有什麼別的活動了,隻能講魯迅。有一次,通過周蕖同事牽線,有個小學校找到她,請她去學校講講魯迅的故事。周蕖撥不開情麵,硬著頭皮到小學講了一次。她說:“我就瞎講了一氣,講什麼也記不得了,覺得很沒意思。心想你幹嗎隻開展學習魯迅的活動,可以搞其他的嘛?”
這次講課沒有給周蕖留下什麼印象,但卻給別人印象深刻。不久,團中央慕名而來,想請她再講一次,這次周蕖不願意了,她回應說:“他兒子還在,你們幹嗎不去找他。”
這裏,她指的是她的堂哥周海嬰。意思是說,你們應該去找更熟悉魯迅的周海嬰去講課,而不是來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