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銘:
陝西民間飯菜,很多都保有秦漢隋唐的遺風,有的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關中石子饃,就保有我們先民的石烹遺風。
石烹,是將石頭燒得滾燙,利用它的熱量使食物由生變熟的一種烹飪方法。這是我們的先民在發現火以後的又一重大發明。唐元和年間,即公元八。六到八二。年,同州府曾以石鏊餅向宮廷進貢,事見《元和郡州誌》。同州即今陝西大荔縣。這大概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子饃。關中三原縣傳說,石子饃是秦時在該縣弓王村製造弓箭的工匠們發明的。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孫丕揚,陝西關中富平縣人,曾把石子饃帶到北京城,這雖也是傳說,但可能性是有的。清乾隆時,學者袁枚在他的飲食專著《隨園食單》中曾寫到來自陟西的石子饃,稱之為“天然餅”。池澆:“涇陽張荷塘明府家製天然餅。用上白飛粉,加微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揉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剛厚二分許,用潔淨小鵝卵石,襯而摸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鬆美異常。或用鹽亦可。”看來這時石子饃的製作,已不同於先民的石烹,有了重大改進並大體定型,它的足跡也從秦人故鄉走進江南佳麗地。
現在的石子饃,遍及關中農村。以渭北小麥產區富平縣來說,幾乎家家都備有一副石子,家家都做石子饃。有些石子傳了多少代,油光油光的。有的幹部多次調動工作,搬家時總把這副石子帶了走。那石子大多是從流經縣境的石川河裏一粒粒揀來的鵝卵石,也有在打井時從底層砂石中挑選出來的。黑色的為好,大約因為含鐵,質硬,不易碎。要求略大於花生米,大小一致。揀回石子,要先洗淨,再用清油炒過,炒得潤滑光亮,逗人喜愛。鄉間有個迷信說法,認為這一炒是把活石子弄成了死石子,是一種罪過,一般不讓年輕人炒,而要上了年紀的人炒,也許因為年事既高便也已經有過不少失誤,不怕錯上加錯了吧。
石子饃以形狀區分,有厚潤型和薄脆型兩類。那厚的,可以厚到兩三厘米以上,那薄的,可以薄如銅錢。口味上,可以是淡的,也可以是鹹的,或者甜的。富平縣盛產花椒,人們喜歡加點椒葉,別有一種清香。也有加小茴的。有的地方把薄的叫羅羅饃,加糖的叫糖羅,厚的叫石子鍋盔。三原縣叫石子打饃。說是饃,實際是一種燒餅。還可配以豆沙、棗泥、芝麻、桂花等餡料,簡直成了石子月餅。正宗的最具特色的還是薄脆型,淡或微鹹口味這一種。具體做法是:選上等麵粉,堿酵適量,製成圓餅;大多用平底鐵鍋,先燒烤石子至滾燙,取出一半,留一半在鍋內擺置均勻,將生麵餅攤在石子上,再將另一半石子均勻地擺置麵餅上,動作要快;用文火慢烤,即成石子饃。鄉間老太太做了幾十年石子饃,摸索出一條經驗,把一張張剛出鍋的石子饃,整整齊齊地堆起來,可以使每張都一樣平整。用這樣的方法製餅,含水量達到了最低限度,因而久貯不壞,秋冬可以放幾個月。石子饃酥脆味香,口味悠長,營養豐富,易於消化,不必佐菜,可以當點心吃。
關中農村做石子饃,除自己食用外,主要做走親戚時饋贈之物。凡閨女生孩子,娘家必定一籃石子饃送了去,說是吃了可以多生乳汁。夏收後用新麥麵給長輩做了石子饃送去,叫做“走忙罷”。病人吃了也好,還可以促進食欲。也有出遠門當幹糧帶了吃的。抗日戰爭前夕,鹹銅路初通之時,沿途一些村鎮曾賣過石子饃,後來還曾傳到大西北幾個省區。改革開放以來,關中一些縣城和西安市,都有了賣石子饃的,受到普遍歡迎,不過尚未形成大氣候。我想,石子饃雖小,可以做一篇大文章。石。烹遺風,美味食品,完全可以實現工業化、商品化生產。我替有遠見卓識的食品工業家想了一個廣告詞: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精美的石頭會做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