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進: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名小吃,我們走到一個地方,也總喜歡尋人家的名小吃嚐嚐。名小吃一般都有引人入勝的地方,味道鮮美啦,形狀獨特啦,做法別致啦,流傳著動人的故事啦,等等,總之都要占一個“特”字和一個“好”字。在古城西安,賈三灌湯包子就是這樣的名小吃。
總有六七回吧,別人請過我,我也請過別人。第一次是在西羊市街那個店裏。一到街口,就聽到了熱情的招徠聲。這裏有好幾家灌湯包子店,我們見這一家的籠屜壘得尤其高,小夥計笑嘻嘻地亮晃著三個手指頭,就不再猶豫地進去了。店堂狹而長,牆上一圈放得挺大的照片和題詞。粗粗地掃了一下,有李政道、趙忠祥、李默然、薑昆、陳佩斯、郭達等等,一個個都滿麵紅光,笑嗬嗬的;題詞也各具風采,有“清真佳肴”、“湯灌一絕”、“長安明珠”等等。比較起來,我倒更喜歡楊瀾小姐題的那句“世界真奇妙,灌湯包子好”——既明白曉暢,又切合自己從“正大綜藝”走出來的經曆。
光顧的人很多,樓下坐滿了,夥計喊著“樓上請!樓上請!”就樓上請了。樓上人也不少,幾個似乎吃好了的食客還未撤離,我們便號了人家的凳子。夥計麻利地收拾了桌子,一邊擺放調料碗一邊說:“幾位吃啥的?牛肉、三鮮、雞味,還是素餡?”“先各樣來兩籠。”隻說人這麼多,得等半天吧,不料一會兒就端了上來。薄薄的皮兒,鮮嫩的餡兒,、含著湯,蘸點味道濃鬱的調料水,一口一個香,的確好吃。“這灌湯包子,關鍵是個湯。”朋友一派美食家的樣子,說,“這是秦川黃牛的骨髓原汁湯,富含鈣質,很有營養。為了這個湯,人家賈三下了好多年功夫呢!”我問你怎麼知道的,“電視專題片裏介紹過。”那這湯是怎麼灌進去的呢?朋友搖搖頭。我說,是不是將熬好的肉凍包進去,遇熱後一化就成了湯?朋友說可能吧。說笑間,七八籠包子沒了。問還要不,都說好了不要了。於是,三下五除二地喝完黑米稀飯,起身下樓,後麵還有人等著座呢。
前不久,一位朋友遠道來,我說我請你吃賈三灌湯包子吧,朋友高興地說好。這次我們來到了位於北院門的新店,但見招牌醒目,廳堂豁亮,不像老店那麼窄擠了,照片和題詞也掛得比老店多,有了賈平凹、劉文西、陳忠實等人的墨跡。朋友瀏覽了一圈,感歎道:“能吸引這麼多名人,這包子有名堂!”我說,這叫戲好喇叭亮,相得益彰。名人吃名食,名食更有名,不過說到底還得東西好,否則拉一火車名人來也沒用。就這麼邊吃邊聊,一會兒就把四籠包子解決了。
正喝著八寶稀飯,朋友忽然抬頭說:“你看那位是不是賈三?”我扭頭一看,果見賈老板走上樓來——以前電視裏見過,眼前的照片上也有他,那憨厚樸實的樣子,不會是第二個人了。就招呼一聲:“老板好!”“你好!”賈三先生回答著向我們走近。“吃你們包子好多回了,還一直沒鬧清這湯是咋灌進去的,是包的肉凍嗎?”我問。“不是肉凍,是打的湯餡。”“您這包子很有特色,沒想著向全國和國外打嗎?”朋友問。“咱這包子幾年前就是‘中國優質清真食品’了,去年又被評為‘中華名小吃’,目前在北京有個分店,其他城市和國外的分店也在積極籌備著。”“創個名牌不容易,應該讓它發揚光大。”“是啊。”賈三先生點頭道,“咱穆斯林是講信仰的,有了信仰就有了靈魂,無論做啥,不做則已,做就盡力做到最好。對不起兩位,我那邊還有點事,失陪了,多提意見噢!”
出了店門,朋友說今天的包子吃得好。我問怎麼好,朋友說,包子味道好,老板的話講得好,那句“有了信仰就有了靈魂”,簡直是哲人的語言。我說不管哪個行當,幹成了,幹精了,出類拔萃了,出神入化了,就都成哲學家了。朋友說,你這話是真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