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渭北茶俗(1 / 1)

今明:

渭北農村中人喜愛喝茶。1957年到1967年我在富平縣工作時,每到一處鄉鎮村莊,幹部群眾都用兩個字、兩件事表示熱情歡迎:一是說“洗”,一是說“喝”。洗,是指洗臉洗手,端上熱騰騰的一盆水,給你洗塵。喝,是指喝茶,用一種低矮大肚的鐵製或銅製茶壺,在木材、木炭或者煤炭爐子上燒一壺滾燙的紅茶,倒到一種較小的杯子裏讓你喝。那茶是煮開的,很濃,常常多少有點苦味。富平人很喜歡喝這樣的濃茶苦茶,有的人喝了一輩子,一天也離不開。

我在韓城市以明清建築群著名的黨家村,遇到一位極愛喝濃茶的農民,叫賈維繁,屬牛的。他說他從二十來歲上喝茶至今。開始時因為擔擔子賣茶,賣果子,很苦很累,喝了濃茶,頓覺精神大振,擔一百多斤不乏。慢慢養成習慣,早起空腹必先喝茶,三杯濃茶下肚,方才出門幹活。淡了不能喝。長期喝磚茶,先是安化磚,後來是雲磚,十天一個中等磚,大約有斤把重。七十歲以後才先吃飯後喝茶。他認為喝茶一可提起精神,二可幫助消化。看他的神態,好像不過六十歲。

以上是說渭北人愛喝茶。但是我過去不知道,渭北人在喝茶方麵還有許多的講究。尤其是韓城。

韓城人喜茶,在婚事方麵表現極富戲劇性。一般青年男女經介紹或自願結交後,總須由男方派長輩帶著男孩到女家說合,謂之相親、定親。談話中間,如女方認為可以作出肯定的答複,姑娘的母親便親熱地說:“叫娃給她叔(伯)倒茶。”也可由介紹人說。此時姑娘一邊倒茶給男方的長輩,一邊叫叔叫伯,這叫“改口”。接著小夥也給女方的長輩獻茶回敬。在這裏,喝茶成為認可婚事的一種表示。

之後還須有一個定婚儀式。這在法律上並無約束力,但在農村仍認為是一莊重行為。男方款待。早飯後,午飯前,讓姑娘給男方長輩倒茶,並即改口叫叔叫伯叫爺等等。先由姑嫂倒茶,再由姑娘送到長輩手中,要一個人一個人地給送茶,一個人一個人地認,一個人一個人地叫。這是姑娘在男方至親中亮相的過程。人們要看看這位未來的媳婦是否美麗並且大方。姑娘應當表現得不卑不亢。麵貌如何,不能由個人決定,氣質的高低優劣。卸是自己能夠把握,而又為人們所格外看重的。這氣質,便由敬茶的過程反映出來。

到了新婚之夜,姑嫂還須引領新娘到村出本族挨門挨戶走上一遭。這時要端著茶盤、茶壺和茶杯,由姑嫂介紹,讓新娘給長輩一一杯清茶,並叫一聲叔叔伯伯爺爺奶奶。這被稱做“認門”。認門回來,鄰居們已在等待著爭先恐後地要喝新媳婦的茶,說是喝了新媳婦的茶牙不疼,其實是想就近好好地看看新媳婦。這是“鬧房”的序曲。鄉間鬧房有時過於凶猛,常給新人出些難題,此時就以“倒茶”解圍。鬧房時間太長時,長輩就提個醒:“叫娃倒茶!”這是下逐客令。鬧房者應適可而止,把良宵留給新人。

除婚事外,日常生活中處處見茶道。如“和事茶”:鄰裏間發生衝突,調解人以茶謀和解。晚輩做了錯事,敬茶是認錯的好辦法,也是長輩下台階的好機會。如兒子媳婦惹惱了媽媽,父輩常說:“你給你媽倒茶!”若是媽媽接了這杯茶,就言歸於好;若是不肯接,那問題就複雜了。“成交茶”:集市賣牲口,經紀人若說:“走,到茶桌上說去。”那生意就算成功大半。“待客茶”:有客人來,先讓茶,宴席結束時向客人獻茶。“祭奠茶”:春節祭祖,先獻上兩杯清茶,清明上墳,也提著茶壺。

以上韓城茶俗,是韓城市民俗學家史鑒先生告訴我的。《韓城市誌》對此沒有記載,似為憾事。韓城乃曆史文化名城,有此淳厚風俗,在情在理。類似茶風茶俗,在陝西渭北各縣,帶普遍性。這樣富於文化內涵的飲食民俗,實不應泯沒,而須發揚光大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