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了解大賣場的品類管理(3)(1 / 1)

則為“保障性要素”。這些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如圖1-3所示。

圖1-3品類管理六要素間的相互關係

品類策略:根據商品結構對運營組織、指導原則和管理方法進行總體規劃,形成指導品類管理經營決策的基本框架。

業務流程:實現品類管理策略目標的日常活動,包括品類管理執行過程中的步驟、方法和責任的落實。

品類指標:是監督執行情況、提高品類管理的決策水平、判斷運行結果、為進行獎懲提供依據的監測工具。

信息技術:利用數據和信息係統,使品類管理的各項決策符合實際,並提高業務流程的運行效率。

夥伴關係:為了更有效地向消費者提供超值的產品和服務,零售商與供應商共同努力,以實現其經營資源利用成果的最大化。

組織效能:通過優化組織,設置明確任務責任,改善知識技能,完善獎懲製度,提高組織效能。

零售商與供應商有各自不同的品類管理活動,但在實踐中,業務流程與夥伴關係由於需要雙方共同參與而有明顯的定義重疊,其餘要素則存在較大的差異。

(1)品類策略

共識與領導:零售商與供應商雙方高層領導需要對品類管理有一個良好的共識與領導,雙方需圍繞“品類”而非“品牌”進行組織機構職能的組合。

企業戰略:雙方應考慮企業戰略的開發與集成,包括公司目標(宗旨)、財務目標、公司市場目標、消費者、產品/服務、核心活動、後援活動(信息及財務)、人力資源及合作關係等。

計劃的實施:品類管理需要一個正式的實施計劃,包括目前的狀態、未來期望達到的狀態、新的組織架構、轉型設計方案及計劃落實步驟。

戰略經營單位:以品類為戰略經營單位,其好處在於更好地與消費者保持協調、更好地決策、提高可計量性。

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品類管理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戰略性的過程,它將給零售商與供應商的組織體係帶來重大變化。

實踐表明,零售商在實現總體目標的過程中,每個品類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應僅僅關注目標性品類。

(本章完)